文/ 吳娟(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兒科)
近期,兒童支原體肺炎高發,該病屬中醫「肺炎喘嗽」範疇,以發熱、咳嗽、痰壅、氣促為臨床主證。中醫認為,小兒肺炎喘嗽的病因, 主要有外因和內因兩大類。外因為感受六淫邪氣,內因為小兒形氣未充、肺臟嬌嫩、衛外不固。該病的病位在肺,主要病機為肺氣鬱閉, 治療以宣肺通閉、化痰平喘為基本原則。
分期辨證施治
小兒肺炎喘嗽的病程可分為急性期和恢復期。急性期的證型主要包括風熱閉肺證、痰熱閉肺證、毒熱閉肺證、濕熱閉肺證等。恢復期的證型主要包括陰虛肺熱證和肺脾氣虛證。證型不同,所選方藥亦不同。
風熱閉肺
症見發熱、咳嗽、咽紅、氣急、有汗、口微渴、痰黃量少或無痰、舌紅、苔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宣肺通閉,常用方藥為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散加減。
痰熱閉肺
症見高熱不退、咳嗽、痰黃黏稠、痰涎壅盛、氣急鼻煽、面赤口渴、口周發紺、舌紅、苔黃厚、脈滑數。治宜清熱滌痰、開肺定喘,常用方藥為麻杏石甘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東加減。
毒熱閉肺
症見高熱熾盛、喘憋、咳嗽、煩躁口渴、涕淚俱無、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有芒刺、苔黃、脈洪數。治宜清熱解毒、瀉肺開閉,常用方藥為麻杏石甘湯合黃連解毒東加減。
濕熱閉肺
症見身熱不揚、咳嗽、咳痰不爽、食少腹脹、大便黏膩、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熱利濕、開肺化痰, 常用方藥為麻杏石甘湯合三仁東加減。
陰虛肺熱
症見乾咳、少痰、盜汗、低熱、手足心熱、面色潮紅、咽乾、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養陰清熱、潤肺止咳,常用方藥為沙參麥門冬東加減。肺脾氣虛
症見咳嗽無力、食少納呆、動則汗出、氣短懶言、面白神疲、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治宜補肺健脾、益氣化痰,常用方藥為玉屏風散加減。
除了口服中藥,中藥敷貼、推拿、拔罐、艾灸等中醫外治法,也可緩解症狀、促進康復。需要注意的是,患兒須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恢復期做好調護
中醫學裡有「勞複」「食複」的概念。患兒病後元氣尚未恢復,不可因為著急補落下的功課而熬夜學習, 更不要馬上大量運動、出汗吹風,否則易導致病情反覆, 即「勞複」。另外, 很多家長在患兒大病初癒的時候就急著給其「補身體」,這會導致「食複」。此時患兒體內余邪未清,又進食油膩食物,易助濕生熱,導致病情反覆。
患兒在恢復期宜多休息,避風寒,飲食宜清淡,少吃甜食及油炸、煎烤食物。患兒可在病癒後的2~3天,喝白粥、小米粥,搭配清淡的蔬菜,少食多餐,之後再適當添加肉類等蛋白質,幫助胃氣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