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兆平(山東中醫藥大學)
春節期間,好友相聚,很容易暴飲暴食,造成消化不良。肉食積滯者比較適合來點山楂。那麼,中醫是如何通過山楂配伍來消食積呢?
山楂消食配伍有固定的搭配
在治療食滯不化、脘腹脹痛時,山楂常與神曲、麥芽、檳榔、枳實等消食行氣藥配伍,效果更好。
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三者同用,可增強消食導滯的作用,在處方中常寫作「焦三仙」。若再加入焦檳榔,則合稱為「焦四仙」。相對於焦三仙,焦四仙加強了下氣消積的作用。
中藥炮製中醫學一大特色
一些消食中藥為什麼特別強調要「炒」或「焦」呢?原來,藥材經炒之後,變焦或炒出香味,消食的作用加強,符合中醫學「焦香健脾」的理論。而五臟中的「脾」,在中醫理論中是「主運化」的。
「運化」是中醫學術語, 「消化」最先也是中醫學術語,後來被西醫學借用。運化與消化功能有直接的關係:中醫所謂「健脾助運」,指的就是可提高或增強機體的消化功能。
因傷食引起的腹痛泄瀉,多用炒焦的山楂研末服用,或配伍木香、檳榔。用山楂配伍小茴香、橘核,可治療因寒滯經脈而導致的疝氣疼痛。
在消食積的基礎上,山楂也可用於消除更為嚴重的痰涎內積。如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記載了小阿魏丸,就是用山楂、食堿和半夏配伍,與阿魏一起粉碎為末,用醋浸後糊製為丸,內服,用於治療痰涎內積。
據研究分析,山楂中含有山楂酸、檸檬酸、酒石酸、蘋果酸、維生素C 等成分,食用後能夠增加胃中酶類分泌,促進消化功能。山楂中還含有一種解脂酶,能幫助消化脂肪類食物。所以,山楂可消油膩肉食積滯不化,治療小兒乳食停留,並且可解除疳疾。對胃酸少而食後腹脹,有一簡便有效的方法,就是飯後嚼食山楂二三顆,能夠促進胃酸的分泌,健胃消食而除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