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吉可(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應用心理學副教授、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師)
催眠療法是運用暗示的方法使病人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控制其心身活動,從而解除和治療心身問題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催眠可以引起形體改變、肌肉緊張和感知覺的改變。實際上,催眠不是睡覺、無意識狀態、盲從狀態、心智低下狀態,也不是受人控制的狀態和自我失控狀態。所以,心理醫生可以通過催眠來控制人是無稽之談。
催眠可以讓人因為意識窄化,注意力高度集中,抵達生理上的放鬆狀態。在催眠狀態下,來訪者只能與催眠師保持單線連接,不加評判地吸收催眠師的暗示和單向資訊輸出。
催眠師將一些恢復健康、減少創傷的意念導向來訪者體內,促進來訪者與自己潛意識接觸,進入一種自控能力增強的獨特清醒狀態和高度受暗示狀態。這時,來訪者較容易卸下防禦,真實回饋深埋內心的、被壓抑、甚至被自我否定或故意遺忘的早年創傷經歷。
催眠療法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用於占卜的催眠術,15世紀後開始被醫生用來治療疾病。1843年,英國醫生佈雷德在系統研究催眠術的基礎上出版了《神經睡眠的理論基礎》一書,正式提出催眠術的概念,他也因此被視為現代催眠技術的創始人。他認為催眠的核心技術是暗示。自此,催眠療法開始風靡歐美,廣泛應用於臨床實踐。
催眠療法主要有兩條解釋路徑:一條為生理學路徑,圍繞視疲勞、觀念運動(包含顯性運動和隱性運動),認為催眠可以改變皮質和皮質下、網狀結構、丘腦系統的神經通路;另一條為社會心理學路徑,認為催眠可以深入潛意識進行探尋。
催眠療法適用於焦慮性神經症、強迫性神經症、驚恐障礙、進食障礙、睡眠障礙、抑鬱性神經症、癔症等各類神經症性心理障礙以及各類心身疾病和行為障礙。
一、催眠敏感度測試:
主要通過標註化量表、視覺分辨力、軀體搖擺、檸檬味覺嗅覺、後倒法等方法施測。
二、導入:
通過水晶球、閃光燈、懷錶等道具營造單調、穩定的節奏,讓來訪者把主動知覺能力交付出來。
三、治療:
通過直接暗示或者融入各種心理治療方法進行施治。
四、匯出:
再次強化治療時所給予的關鍵性暗示,解除在催眠過程中所給予的全部負性暗示,給予身心鬆弛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