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多動症≠走上不歸路

/ 方芳張慧慧(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發育行為兒童保健科)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家長和老師開始瞭解到注意缺陷多動能障礙(ADHD,俗稱多動症)這類神經發育障礙。孩子在遇到學習問題時,不少家長會不由自主地懷疑其是不是患上了多動症。其實,對待兒童多動症,我們需要正視它、瞭解它,但沒必要太過焦慮。
    多動症的表現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活動過度,仿佛總有使不完的勁兒;衝動,說話做事不考慮後果。多動症確實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管理,但患上多動症並不意味著孩子走上了「不歸路」。他們的大腦工作方式可能與別人不太一樣,但很多行為背後, 是孩子們為適應這個對他們來說稍顯艱難的世界所作出的不斷努力,他們也是很聰明且值得被愛的。對此,我們應該積極破除對多動症的一系列誤區。
如果孩子有多動和走神的情況,他就有多動症嗎?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一個孩子一天到晚都安靜坐著,對周圍事物沒有好奇心,家長反而更應該擔心。其次,孩子的好動和走神是否正常,區分關鍵在於其程度和頻率;且孩子在疲勞或生病時,走神也在所難免。
    正常的走神或多動,通常發生在特定情境下,比如課間休息後的第一堂課,孩子可能還沒完全從玩耍的狀態中恢復過來; 或者偶爾,某個有趣的話題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導致他們暫時從課堂內容中跳脫開。但如果孩子的多動和走神頻繁發生, 且持續時間較長,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效率、人際關係甚至日常生活自理,那就需要家長多加關注了。
如果孩子多動和走神的情況已經影響了生活和學習,他就有多動症嗎?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兒童多動、衝動和注意力缺乏可能是他們面臨某些挑戰的信號,涉及問題包括但不限於多動症。
    比如:鋅缺乏、鐵缺乏、貧血等都會影響兒童大腦運行效率,導致兒童注意力下降;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兒童可表現為衝動易怒,而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兒童可表現為話少、少動、思維緩慢,容易和注意力不集中相混淆;自閉症兒童因為社交障礙, 對學校、教室等社交場合的敏感性低,可能會在課堂上站起來、走出教室外等,容易和多動症的好動行為相混淆;智力發育遲緩的兒童因為聽不懂講課內容容易轉而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有可能被誤認為是注意力不集中;腺樣體肥大的兒童如果腺樣體堵塞程度較高而影響大腦供氧, 也會影響學習效率。但是,以上情況均不屬於多動症。
孩子得了多動症,今後就無法取得大的成就嗎?
    很多事情都有兩面性,多動症兒童也是如此。多動症兒童在好動、衝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同時,往往也精力旺盛、勇於嘗試新事物、思維活躍,可能更適合做一些時間自由並有創新性的工作。因此,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對多動症兒童是非常需要的。

    多動症是需要醫家長期、聯合管理的慢性疾病。但目前,相關管理在諸多環節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醫療方面
    目前多動症主要由發育行為兒童保健科、中醫科、精神心理科或小兒神經內科等醫生負責。多動症需要與多種疾病相甄別, 有些疾病還涉及不同學科;治療方面,除了傳統藥物治療,多動症兒童還需進行大量行為治療及心理治療。因此,相關診療對醫生的知識儲備、知識更新及各學科間的聯動要求較高,需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筆者所在的醫院學習困難門診一號難求, 有些檢查甚至需要預約1~2 個月。與此同時,詳細的病史訪談對於多動症的診斷尤為重要,但有限的就診時間與相對較大的就診量間的衝突無疑也會增加誤診或漏診概率。
    筆者所在科室曾接診過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兒童。1 年前,這名兒童曾在其他醫院被診斷為多動症,來我院複查時,醫生在病史詢問時得知,兒童的母親在1 年前去世, 該事件與此名兒童開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時間線完全吻合。經過詳細詢問及評估, 這名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症狀並非由於多動症,而是生活事件帶來的情緒問題。
    因此,準確診斷多動症,需要醫生對兒童進行全面且詳細的病史詢問。針對這一現狀,對基層醫務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實施三級轉診制度,建立標準化的兒童多動症診療專科門診等措施,是該領域未來專業化管理的趨勢。
學校方面
    目前,教師隊伍對多動症的瞭解仍然不足:如有些教師沒有聽說過多動症,認為兒童出現相關行為就是學習態度不好,對兒童進行懲罰、否定,加重多動症兒童的精神創傷;有些教師談多動症色變,將多動症兒童與特殊兒童畫等號;有些對兒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認知只停留在微量元素缺乏層面;有些雖然瞭解多動症是一種疾病,但認為「只要吃藥就能好」,對教育和行為矯正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相對而言,多動症兒童需要對行為規範要求相對寬鬆的教育環境和較多的正向鼓勵。比如,在不打擾課堂紀律或其他人的情況下,適當允許兒童在座位周圍進行幅度稍大的活動;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不斷觀察、體驗、總結,因材施教,在和風細雨中幫助多動症兒童與周圍環境和平共處。
家庭方面
    家庭是兒童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兒童遇到挫折及困難時的心靈港灣。
    筆者曾在醫院急診科收治過一名兒童, 家長在輔導作業時因對其不滿而對其實施體罰,導致兒童受傷。醫院社工組織介入, 對兒童進行了全面評估,並對家長進行科普宣教後,家長才瞭解到多動症這一疾病。以往,兒童多動症多接受精神類評估,很多家長容易將其視同精神疾病,對多動症這一診斷諱莫如深,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還有些家長也認為多動症「只要吃藥就能好」,對家庭教育和行為矯正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在多動症兒童的治療中, 我們尤其看重「父母課堂」,它有著與藥物治療同等重要的作用。
    其實,無論怎樣的行為矯正原則,其底層邏輯都是一樣的,就是看見接納幫助,展開來講就是看見孩子的困難,接納孩子的情緒和不足,調整至和孩子水準相一致的預期,制定孩子「翹翹腳就能夠到」的目標,使孩子逐漸成長,實現自我。家長和老師們要正視多動症這一疾病,不要諱疾忌醫,也不要過度焦慮,要相信多動症兒童也會有燦爛的明天。

分享貼文

中國醫藥導報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AM08:30-PM18:00
聯絡電話
02-25676228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51號5樓之1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