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楊( 安徽省阜陽市中醫醫院內分泌消化科)
近年來,受到飲食結構、生活習慣變化及精神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便秘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如何防治便秘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便秘是指由於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導致大便秘結不通,排便週期延長,或糞質乾結,排出困難,或經常便而不暢的一種病症,可出現於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在古代醫籍中,便秘有很多名稱,如「大便難」「後不利」「脾約」「陽結」「陰結」「腸結」「風燥」等。
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中醫認為,便秘的基本病機特點為大腸傳導失常, 氣機不暢,糟粕內停。同時,便秘與肺、脾、胃、肝、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飲食熱邪,腸胃積熱
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或過服熱藥而致熱邪內盛; 熱病之後,餘熱留戀,或肺中燥熱下移大腸,均可導致腸胃積熱,耗傷津液,以致腸道乾澀燥結,排便艱澀。患者多見大便乾結,小便短赤,口乾口臭或口舌生瘡,身熱面赤等胃熱薰蒸,充斥上下之證;熱盛於內,腑氣不通,則見腹部脹滿,按之作痛。患者還可見舌紅苔黃燥,脈滑數等腸胃積熱之象。
此類便秘,臨床辨證為熱秘,治療以清熱潤腸為法, 常用麻仁丸加減。
情志失調,氣機鬱滯
憂思過度、久坐少動、術後腸道粘連或食偏精細等均可導致大腸氣機鬱滯,通降失常,傳導失職而糟粕內停。患者可見大便不暢、欲便不得,由於津虧熱邪不甚,便質有時並不乾硬。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者可見噯氣頻作,脅腹痞滿而痛,症狀隨情志變化而加劇或緩解。若肝鬱日久,脾運受累,則可伴脘脹、納呆等症。
此類便秘,臨床辨證為氣秘,治療以順氣導滯為法, 常用六磨東加減。
體虛病後,氣血陰虧
久病、產後及年老體弱之人,氣血虧虛;或過用汗、利、燥熱之劑,損傷陰津;或出汗過多,勞累過度, 耗傷氣血陰精,致氣虛而傳導無力,陰血虧而腸道失於濡潤,糟粕不行,從而造成便秘。
氣虛者尤以肺脾兩臟為主,肺氣虛而不降,脾氣虛而傳導失職,故雖有便意,但臨廁努掙乏力,便後有疲勞之感。肺虛衛外不固則汗出氣短;脾虛健運無權, 精微不化則神疲氣怯,甚至中氣下陷而見肛門下墜、脫肛等症狀。此類便秘,臨床辨證為氣虛便秘,治療以益氣潤腸為法,常用黃耆東加減。
血虛者,症見大便秘結如栗或羊屎,面色萎黃無華, 頭暈心悸等。此類便秘,臨床辨證為血虛便秘,治療以養血潤燥為法,常用潤腸丸加減。
陰虧者,症見口乾少津、五心煩熱;累及腎之陰精者可見腰膝酸軟、頭昏、耳鳴等症。此類便秘,臨床辨證為陰虛便秘,治療以滋陰潤腸通便為法,常用增液東加味。
陽氣虛衰,陰寒凝滯
嗜食寒涼生冷,或過用苦寒藥物,伐傷陽氣;年老體弱,真陽不足,均可因溫煦無權,不能蒸化津液、溫潤腸道,而致陰寒內結、糟粕不行、凝積腸道。患者多見大便艱澀難出,腹中冷痛喜熱;陽虛溫煦無權則四肢不溫、面色白、腰膝酸冷;氣化無力則小便清長。患者還可見脈來沉遲、舌質淡或淡胖、舌苔白潤而滑等虛寒之象。
此類便秘,臨床辨證為陽虛便秘,治療以溫陽通便為法,常用濟川煎加味。
預防從日常入手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能有效預防便秘。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注意營養均衡,避免挑食、偏食、進食量過少; 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攝入足量的蔬菜和水果,平時可適當多吃韮菜、芹菜、香蕉、紅薯、南瓜等;少吃油膩食物。
增加飲水量
多喝水可改善大便乾燥。每日飲水量應保持在1500~2000毫升,少量多次飲用。熱結便秘者可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用番瀉葉或生大黃泡水代茶飲用。每日定時排便
中醫認為,每日卯時(早上5時至7時)為大腸經當令之時,此時大腸經的氣血最為旺盛,宜「排糟粕」。
適當運動
以低強度有氧運動為主,可選擇散步、打太極拳、練太極劍等運動方式。
調暢情志
平時應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出現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時,及時調整。
腹部按摩
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覺前,取仰臥位,雙手重疊置於右下腹,以肚臍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按揉30次, 然後由上向下推至小腹,反覆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