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季就「一把鼻涕一把淚」,打噴嚏、鼻塞、頭疼、頭暈、失眠……過敏性鼻炎讓很多患者苦不堪言,生活和工作受到嚴重影響。過敏性鼻炎患者除了規範治療,還可以運用中醫食療、穴位按摩、中藥足浴等方法進行日常調理。
文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南區 ) 楊勳超
臟腑功能失調是禍首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屬於中醫學「鼻鼽」「鼽嚏」的範疇。本病的主要病機為臟腑功能失調,衛氣不能固表,外邪乘虛而入,內犯鼻竅,邪正相搏,肺氣不得通調,津液停聚,鼻竅壅塞,從而導致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肺氣的充實有賴於脾氣的輸布,而氣之根在腎,故本病的病位主要為肺、脾、腎三臟。臟腑功能失調是本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中醫調理有妙法
中藥代茶飲
1. 症見清涕如水、畏寒、惡風的風寒閉肺患者,可取荊芥3克、白芷3克、蘇葉3克、桂枝3克,用開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2. 症見流濁涕、口乾的風熱閉肺患者,可取荊芥3克、薄荷2克、菊花3克、金銀花3克、連翹3克,用開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3. 症狀反覆發作,平時兼有汗出惡風、氣短、倦怠乏力、大便黏且不成形的肺脾氣虛患者,可取黃耆4克、黨參4克、白朮3克、陳皮3克,用開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4. 症狀反覆發作,平時兼有氣短、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的肺腎氣虛患者,可取黃耆5克、熟地黃5克、枸杞3克,用開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1劑。
上述患者若遇風加重,可加烏梅3克、白芍3克;若咽部不利、咳嗽咳痰,可加桔梗3克;若伴煩躁焦慮,可加柴胡3克、玫瑰花3克、百合3克。
穴位按摩
患者平時可以選取三組穴位,通過點按的按摩方式來緩解鼻部症狀。第一組是迎香穴和印堂穴,可以通利鼻竅、安神醒腦。第二組是合谷穴和列缺穴,可以疏散外邪,減少致敏物的誘發。第三組是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可以調補正氣,減少反覆發作。每穴每次點按30~50下,每日2次。
迎香穴
該穴位於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迎香穴是治療鼻部疾病的要穴,按摩該穴具有疏風散熱、通利鼻竅的功效,能緩解鼻塞、流涕、打噴嚏等症狀。
印堂穴
該穴位於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按摩印堂穴具有調節氣血、明目通鼻、疏風清熱、安神醒腦的功效。
合谷穴
該穴位於手背部,第一、第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按摩合谷穴具有疏風散表、宣通氣血的功效。
列缺穴
該穴位於前臂橈側,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或者拇指指間關節的寬度,為1寸)處。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腕關節上,食指尖下凹陷處,即是列缺穴。列缺穴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按摩該穴具有疏風解表、宣肺理氣、止咳平喘、通絡止痛的功效。
足三里穴
該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足三里穴為防病保健的要穴,按摩該穴具有調血益氣、祛邪防病的功效。
三陰交穴
該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處。三陰交穴是足太陰脾經的腧穴之一,為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按摩該穴可調理肝、脾、腎三臟氣血。
中藥足浴
1.平素飲食不佳、畏寒、胃脹痛、鼻流清涕者,可取黨參30克、蒼耳子15克、桔梗15克、細辛15克,加水煎煮,待水溫適宜時,將藥液倒入盆中泡腳。在泡腳過程中配合足底按摩,按摩的部位以肺反射區(卷足時,足底前部凹陷處,第二、第四足趾之間)和鼻反射區(足大趾內側緣)為主。
2. 平素流涕不止,伴腰痛、膝關節痛、尿頻等症狀者,可取生地黃30克、山茱萸30克、牡丹皮15克、澤瀉15克,加水煎煮,待水溫適宜時,將藥液倒入盆中泡腳。在泡腳過程中配合足底按摩,按摩的部位以肺反射區、鼻反射區和腎反射區(足底前部,第二、第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