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補 食補 神補 到底怎麼補

    大家都聽過一句話: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氣補不如神補。」藥補、食補、神補, 到底怎麼補?
藥補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很多人熱衷於進補, 無論有病沒病都喜歡吃一些補藥,常見的有人參、冬蟲夏草、枸杞、阿膠等,還有一些人常年服用藏紅花、三七等中藥。這樣做好不好呢?
    中醫認為,精、氣是神之基礎,是健康的保證,在氣虛精虧時補益精氣是對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藥補,即使補也應辨證論治。盲目進補不但無益於健康,反而會加重功能失調, 造成內火上炎,引發心神不寧、頭暈等症狀。
    藥補一定要慎重,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可盲目進補。

食補
    大家常說:「藥補不如食補。」簡單來說, 人們可以通過飲食來滿足人體所需的營養,藥物的營養成分遠遠不及食物充分、全面。
    例如,有食慾不振、倦怠乏力、氣短懶言等症狀的氣虛體質者,可通過適量食用羊肉、牛肉、豬肉、蛋類等具有補氣效果的食物,緩解氣虛,達到補氣的效果。只要不是非常嚴重或長期存在的氣虛證,在食補之後,人們的症狀都可以得到緩解。
    食補需要分清自身體質、陰陽虛實的變化, 以及所選食物的寒、熱、溫、涼性味是否合適。我們可請中醫師根據自己的體質辨證施食。千萬不要看到別人吃什麼,自己也貿然嘗試,未分清寒熱虛實、不加辨證地進補,可能養生不成反傷身。
    食補是「慢工出細活」,應在選對食物的情況下進行。如果不顧身體情況, 一味地大吃大喝,以致能量過剩,反而可能埋下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隱患。

神補
    神補,即通過調整心態、調養情志等方式,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改善精神狀態。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更多地依賴於物質層面的補養,卻忽視了精神層面的調養。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到神補呢?
一要順應自然
    即飲食節制、作息常規、不過度操勞。如果長期缺乏睡眠、處於過度疲勞的狀態,機體就會產生耗氣傷血的病理變化,損及五臟。心勞則血損、肝勞則神損、脾勞則食損、肺勞則氣損、腎勞則精損,進而為許多疾病埋下禍根。
二要精神內守
    《黃帝內經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虛無是指處於平和的狀態,精神內守是指內心平靜,不過度思慮。心情安定而沒有恐懼心理,真氣運行通暢, 疾病就不會產生。
三要清靜養心
    唐代醫家孫思邈提出了「自治、自克、自悟、自解」,這句話提示我們要善於排解,以達到氣靜神定。
四要保持良好心情
    「七情太過生百病」,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如果過於強烈、持久,也會引起疾病。
    在養生時,大家不要忽視精神層面的調養, 這樣做有助於達到身心的和諧統一。

分享貼文

中國醫藥導報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AM08:30-PM18:00
聯絡電話
02-25676228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51號5樓之1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