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婷 ( 河南省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
黃女士是一名全職媽媽,在家照顧11 歲的孩子天天。2 年前, 天天的成績開始下滑,到現在更是出現不聽課、對媽媽的叮囑充耳不聞、亂發脾氣的情況。有一次,天天嫌媽媽管得太多,還和媽媽發生肢體衝突。之後天天甚至多次離家出走,拒絕和媽媽同時出現在任何場所。母子倆的關係跌至冰點,黃女士感到既委屈又不解。
13歲的甜甜近來常常以胸悶、頭痛為理由,不願意去學校, 甚至用刀劃傷胳膊。甜甜的媽媽是老師,平時對她要求很嚴格, 爸爸因為工作忙,很少陪她,甜甜因此變得不自信、不敢社交, 被同學排擠。她嘗試向媽媽傾訴,但每次換來的都是說教。於是, 甜甜不再和爸爸媽媽溝通,也時常感到不開心。
長期緊張的親子關係或者家庭成員間無法有效溝通,會導致孩子出現焦慮、易怒、厭學、抑鬱等心理問題。
上述案例中,家長忽視孩子訴求、溝通方式欠佳等,都導致親子關係出現危機。經過心理醫生的多次疏導,孩子和家長的情緒、行為問題得以改善,親子關係也逐漸緩和。
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家庭的結構和氛圍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好關係勝過好教育,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然而,不少父母都有著相同的困惑:親子關係有時候是一團亂麻,有時候又像一杯蜜水。親密與距離,權威與平等,似乎很難達到平衡。當孩子有各種困惑和煩惱時,父母也常常處於無助狀態,因為孩子不願意跟自己傾訴,自己又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不知道怎樣幫助孩子。這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改變和孩子的相處、溝通方式,積極改善親子關係。只有家長和孩子彼此信任、產生聯結時,孩子的心理問題才能及時得到疏導。那麼,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破局」?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0~10歲是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時期,夫妻間應減少爭吵、暴力行為,共同花時間陪伴孩子。家是充滿愛的地方, 家庭成員要有相互給予關愛的能力,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身後都有一個他可以依賴、支持他的家庭。
允許孩子適當犯錯
樂觀的性格不是在訓斥聲中養成的,寬容孩子與約束孩子並不矛盾。孩子的心智發育有其年齡特點,在不斷失敗、試錯的過程中,孩子自然會慢慢成長。
恰如其分的邊界感
「我毫無保留地愛孩子,他就要接受我所有的建議。」很多家長都有這種錯誤的觀點,因此在親子溝通時就會不自覺地指責、說教。孩子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家長要鼓勵其表達,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不要強迫孩子全盤接受自己的想法,要給孩子一定自我管理的權利。
家長關注自身成長
不少家長時刻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心情隨著孩子的狀態起伏,這種做法也不可取。家長應更多地關注自身成長,不斷提升自身,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他們學會應對生活和學習上的各種壓力。
成長是不斷找尋自己的過程,家庭給予的力量可以像暗夜中的月光,陪伴孩子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