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中藥MIT 品牌 衛福部任重道遠

策劃.採訪.撰文/金麗萍
圖/鄭清影 繪圖/游家梅
 新冠過後,全球探討中藥漢方市場的熱度持續延燒;特別是將中草藥歸為藥品管理的日本、韓國、大陸、臺灣,更被視為這波全球疫情的受惠者。只是,當日本、韓國、大陸捉緊機會,加碼衝刺之際,臺灣業者卻仍在過時的法條間,困窘掙扎,只能焦急地站在原處,望著飛奔向前的日韓大陸,卻無計可施。
 近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觀念上,出現革命性的改變。FDA除扮演既有的監管角色,更將創新觀念注入完備法規環境的行動中。所以,當臺灣中藥產業長期被冠上傳統、老舊形象時,究為誰之過?是未能與時俱進的法規?還是阻礙法規跟進時代的老舊產業?
 1026日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內,向來關注臺灣中醫藥業發展的陳瑩委員再一次語重心長地說,「大家應強化合作而不是互相消滅。」
 針對臺灣中醫藥過時的法規環境、扼殺產業發展動能,致令國際化的腳步受阻,本報副社長兼總主筆金麗萍特專訪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委員林為洲、徐志榮、陳瑩、黃秀芳(依姓氏筆劃順序),共同為臺灣中醫藥由裡而外、全面翻新,提出觀點。

立法委員林為洲
建立臺灣中藥市場嚴謹機制
推動漢方成藥合法上市 民眾安心購買使用
 在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中藥如果沒效,應該早就被淘汰了;但它流傳至今,現仍為廣大的民眾使用,就一定有它的價值;所以,應該好好地研究制度面的問題;中藥具有數千年實證應用,是否在新藥認證之外,仍有其他方法,在確保安全無虞的情況之下,提供民眾安心使用;同時,不宜再增加健保財務負擔。
衛福部 不是只劃紅線的監管單位
 發展臺灣漢方成藥,這個議題很大;最重要是:衛福部不能自我設限,做一個只劃紅線的監管單位,必須兼負推動產業發展的責任;在作法上,應參考研究其他國家的使用方式,如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以及對岸,綜整評估,不能總是停滯不前;更應留意,民間大量使用,但卻是監管未及;我相信,這部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法規未能與時俱進,這個問題很嚴重。目前,中醫藥界所依據的固有典籍,都已經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在這些古籍裡找不到現代病名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古籍內的病況描述,與現代人日常認知的疾病名稱,無法對照。反觀日本,已經完成病名現代化了。
 日本的漢方成藥行銷全世界。我發覺日本的漢方成藥,已經變成臺灣人觀光客人手一袋的必帶商品。如何讓這些漢方成藥在安全的管控之下合法上市,讓民眾多一些選擇;日本的作法,值得我們參考。

分享貼文

中國醫藥導報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AM08:30-PM18:00
聯絡電話
02-25676228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51號5樓之1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