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衰老和平相處

  「人老了,不中用了,一身都是病……」我們身邊常有老人如此抱怨。其實,其中很多老人可能都是醫生眼中的「正常人」。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院長助理、主任醫師郭萬軍表示,在門診中,經常會遇到因為「生病」而焦慮的老年人。

情緒不佳影響胃腸功能
    60的蔡阿姨因為長期消化不好,一直懷疑自己有胃癌。可幾次檢查下來,都只是淺表性胃炎,沒有大礙,但她還是痛苦不堪。主治醫生高度懷疑蔡阿姨患有抑鬱症,建議家屬將她轉診到精神心理科。
    在精神心理科診室,經過郭萬軍詳細的檢查和測評,蔡阿姨被確診為抑鬱症。藥物和心理治療一段時間後,蔡阿姨的精神狀態明顯好了很多,不僅食慾變好,還變得愛說愛笑,鮮少提到胃痛。
    郭萬軍解釋說,情緒不佳很容易影響胃腸功能,甚至引發或加重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而這些症狀反過來也可能會加重抑鬱情緒。
    郭萬軍認為,衰老不可避免。人到了一定年齡,生理機能會發生退行性變化,就如同一部機器運轉時間久了會有磨損、老化一樣。老年人沒有必要因為身體素質不如從前而痛苦,也沒有必要因為想根治疾病未能如願而焦慮。老年人追求和年輕人一樣的體檢資料,是為難自己。即使檢查指標不符合正常值,但經過用藥控制、合理治療後,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便是健康的老年人。
樂觀心態促進機體修復
    在郭萬軍看來,抑鬱症、焦慮症等在老年人群中高發的精神疾病,早期很容易被忽視。
    這一方面是因為老年人過於關注軀體上的不適,對自己的不良情緒不在意,或很少向醫生表達;另一方面是因為與年輕人比較激烈、明顯的情緒變化相比,老年人的抑鬱症比較隱匿,大多只表現為懶言少語,對很多事情提不起興趣,不願意主動講話,也不願意做事情,周圍人很容易將這些當作年老以後的正常表現,不會將這些表現和抑鬱症聯繫在一起。而且,多數老年人對精神心理問題有嚴重的病恥感,他們常常閉口不提自己的困擾,不願意尋求幫助。
    研究表明,衰老本身就會助長抑鬱情緒。隨著新陳代謝減緩,人體分泌的多巴胺和五羥色胺等讓人興奮的物質會慢慢變少,伴隨生理機能的退化,老年人對很多事情都會感到力不從心。長期處於無助狀態,很容易讓人對生活產生厭倦情緒,久而久之,抑鬱就會找上門來。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體有「壓力反應」, 當大腦產生害怕、焦慮等消極情緒時,體內的皮質醇、腎上腺素等應激激素水準便會發生波動甚至紊亂,影響免疫系統,不利於疾病康復;相反,樂觀積極的心態會啟動「放鬆反應」,促進機體完成自我修復。
    郭萬軍表示,當我們無法改變身體的自然衰老時,要順應生理節奏的變化,坦然且積極地面對。對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堅持遵醫囑服藥治療才是關鍵。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堅持科學飲食和鍛煉,提高生活品質, 學會和疾病、衰老「和平相處」。

分享貼文

中國醫藥導報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AM08:30-PM18:00
聯絡電話
02-25676228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51號5樓之1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