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失智症用藥及腧穴臨床運用

失智症

淺析

中醫

防治失智症用藥及腧穴臨床運用

文/王博學、王唯中國大陸中醫內科主治醫師、馬來西亞中醫師)


前言

 失智症(英Dementia、德Demenz),其英文Dementia 一字來自拉丁語(de- 意指「遠離+ mens 意指「心智」);是一種因腦部傷害或疾病所導致的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遠高於正常老化的進展,特徵是多種高級皮層功能紊亂,涉及記憶、思維、定向、理解、計算、判斷、言語和學習能力等多方面。
 近幾年來,國內外研究相繼發現,中醫療法對於失智症有顯著的療效,包括維持患者認知能力,減少異常的精神症狀、如幻覺、憂鬱、被害妄想等等,能夠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品質。早在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中有提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到了唐代孫思邈著作千金方:「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衰退,思前忘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清代王清任親自觀察屍體所寫下的醫林改錯亦言:「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故經過歷代醫家的研究,對於失智症也歸納出幾個重要的病因病機,像是:髓海不足、脾腎虧虛、氣滯血瘀、痰濁阻竅、心脾兩虛等。

一、失智症基本簡介及造成失智症的原因

1. 失智症的基本簡介

 失智症是一種因腦部傷害或疾病所導致的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遠高於正常老化的進展。失智症可分為可逆或不可逆,視疾病成因而異。只有不到10% 的失智症是可逆的。

2. 造成失智症的原因

2.1 腦變性病:某些皮質、皮質下疾病可引起癡呆,常見病因有阿爾采木氏病、匹克氏病、Huntington‘s 病、Parkinson’s 病、肝豆狀核變性、皮質紋狀體脊髓聯合變性等。

2.2 腦血管病:不同部位的腦血管疾病可引起癡呆,如多發梗塞性癡呆、頸動脈閉塞、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血栓性血管炎等。

2.3 代謝性疾病:一些代謝性疾病影響腦的功能,造成癡呆,如粘液水腫、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或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肝豆狀核變性、尿毒癥、慢性肝功能不全等。

2.4 顱內感染:顱內感染導致腦實質及腦功能改變,導致癡呆,如各種腦炎、神經梅毒、各種腦膜炎、庫魯病等。

2.5 顱內占位性病變:腫瘤、硬膜下血腫可致結構及腦功能改變,引起癡呆。

2.6 低氧和缺氧血症:包括缺血性(心博驟停、嚴重貧血和出血),缺氧性(呼吸衰竭、哮喘、窒息、麻醉),淤滯性(心力衰竭、紅細胞過多)和組織中毒性等各類低(缺)氧血症。

2.7 營養缺乏性腦病:硫胺缺乏性腦病、糙皮病、維生素B12 及葉酸缺乏症等。

2.8 中毒性疾病:常見於一氧化碳中毒,鉛、汞等中毒,有機物中毒等。

2.9 顱腦外傷:頭部的開放性或閉合性外傷、拳擊員癡呆等。

2.10 其他:正常壓力腦積水、類肉瘤病等。

二、失智症的臨床類型

 中醫認為老年癡呆多由於年老體衰,或久病臟腑虛衰,或中風後陰陽失調、痰淤互結,致精虧髓減,髓海不足,腦失所養所致。中醫將老年癡呆分為五類:

1. 痰濁阻竅證:神情呆滯,緘默少言,倦怠嗜臥;胸悶不饑,頭重如裹,脘腹痞滿,口幹不欲飲;舌淡、苔白厚膩,脈弦。

2. 氣滯血淤證:神情呆滯,智力減退,語言顛倒,善忘;口乾不欲飲,肢體麻木不遂;舌質暗紫,或有淤斑淤點,舌苔薄白,脈細弦或澀。

3. 心脾兩虛證:神情呆滯,抑鬱寡歡,倦怠思臥;心悸怔忡,氣短乏力,納呆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4. 髓海不足證:腦轉耳鳴,表情淡漠,思維遲鈍,怠惰思臥;毛髮焦枯,骨軟瘺弱;舌淡苔白,脈沉細弱,兩尺無力。

5. 髓海不足兼痰淤阻閉證:神情呆滯,緘默少言,智力減退,語言顛倒,善忘;頭暈頭重,耳鳴,怠惰思臥,骨軟瘺弱,口乾不欲飲,肢體麻木不遂,腹脹痞滿;舌淡或紫暗,或有淤點淤斑,苔白厚膩,脈沉細弱,兩尺無力,或細弦,或澀,或弦滑。

三、中醫防治失智症的臨床用藥及腧穴在治療失智症中的作用

1. 根據不同的臨床類型合理用藥實際用藥需視個人身體及經醫師診斷評估

1.1 痰濁阻竅證用藥:法半夏、竹茹、陳皮、膽南星、茯神、石昌莆、生酸棗仁、鬱金、枳殼、厚朴、生甘草、琥珀、夏枯草、象貝母。

1.2 氣滯血瘀證用藥桃仁、川紅花、牡丹皮、生當歸、澤蘭、香附、降真香、川芎、枳殼、乾地黃、黨篸、生甘草、茯苓、炒白朮、延胡索、柴胡、琥珀。

1.3 心脾兩虛證用藥:黨參、生黃芪、炒白朮、生甘草、生酸棗仁、木香、龍眼肉、遠志、何首烏、茯苓、益智仁、生當歸、丹篸。

1.4 髓海不足證用藥:生龜板、鹿角、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杜仲、鎖陽、巴戟天、淮藥、續斷、菟絲子、補骨脂。

1.5 髓海不足兼痰淤阻閉證用藥:生龜板、鹿角、菟絲子、杜仲、石昌莆、生酸棗仁、竹茹、桃仁、丹篸、法半夏、肉蓯蓉、茯苓、枳實、鬱金、陳皮、膽南星、琥珀。

2. 腧穴在治療失智症中的作用

 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腧穴在中醫治療失智症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研究成果,對不同的穴位現將其可以有效防治的失智症進行了總結如下:

2.1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間的位置,有助改善患者認知能力障礙。

2.2 四神聰: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協助延緩認知功能退化。

2.3 神庭穴:位在頭部前額處,有安定神經、緩解情緒緊繃。

2.4 氣海穴:位於下腹部正中線臍中下1.5 處為下氣海,與兩乳正中膻中穴為上氣海相對,能理氣寬胸,益氣培元。

2.5 風池位於頭部後方,髮際凹陷處下方,可醒腦明目。

2.6 勞宮穴:握拳屈指,中指指尖對應的掌心中央位置,可開竅醒腦、益智安神,同時也可以強健心臟,促進血液循環。

2.7 足三里: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 寸,能調理脾胃,利氣降逆。

2.8 耳穴:外耳上的神門與心點穴,能夠緩解患者的緊繃憂鬱,並能改善失眠問題。

分享貼文

中國醫藥導報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AM08:30-PM18:00
聯絡電話
02-25676228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51號5樓之1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