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一些人說自己經常情緒失控,比如做飯時沒有掌握好火候,做糊了,邊收拾邊哭,覺得自己怎麼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家人多問了兩句,自己就開始煩躁,沖著家人嚷嚷。
其實這些突發的情緒失控,甚至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通常是因為我們受到應激源的影響,自動開啟了情緒應激模式。
學會科學「打理」情緒
應激反應又稱一般性適應綜合徵,它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警戒反應階段
當忽然遭受心理壓力時,我們的身體會出現相應的反應, 進入應激狀態,準備應對壓力或刺激。
第二個階段是抗拒階段
在一開始的警戒反應階段過後,我們的身心開始對外部刺激做出抵抗。情緒應激也多出現在這一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衰竭階段
如果壓力持續時間過長,得不到有效緩解,將會導致身心失衡;嚴重時可能會引發身心疾病,比如抑鬱症、焦慮障礙等。
表達和宣洩負面情緒是正常的情感需求,但當我們面對負面情緒時反應過度,超出了與當前情境相適應的程度,就會出現情緒過激。
在應激反應出現前做準備
如果經常感到自己被情緒左右,不妨在應激反應出現前做一些準備,以應對情緒的突襲。
準備「正向活動清單」
可以準備一個「情緒急救箱」,以應對情緒應激反應。比如,回想自己過往的人生經驗,有哪些體驗特別美好?做哪些事情、想到哪些場景時,會給自己帶來正面的情緒體驗? 試著把這些內容寫下來。下次當負面情緒襲來並進入應激狀態時,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選擇相應的活動,減少負面情緒的影響。
將情緒與事實一一對照
如果總是出現情緒應激反應,可以嘗試將情緒與事實進行對照,來調節負面情緒。比如,多問問自己以下問題:我感知到了什麼情緒,強度大概是多大?什麼觸發了我的情緒, 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對這個事情有什麼想法,最糟糕的後果可能是什麼?
綜合上述問題的答案,問問自己:感知到的情緒是否真的與客觀事實相匹配。坦誠面對自己的情緒,進而有意識地降低情緒應激的負面影響。
分析情緒過激的原因
辨識、收集觸發情緒波動和衝動行為的線索,比如是不是因為身邊的人說了某句話;覺察自己具體的情緒感受和需要,比如我為什麼感到憤怒和害怕,是不是覺得有人要傷害我;回憶過去類似的情緒體驗;回到當下,進行對照,從而找到導致情緒應激反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