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郗效(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酒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醫藥文化也有著不解之緣。
古人喜喝溫酒
在古代,人們喜歡喝溫酒。溫酒不傷脾胃,有行氣活血的功效, 將酒加熱還可去除酒中的甲醇、乙醛等有害物質,對肝、膽等臟腑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經過加熱的酒,喝起來口感更加綿甜。當然,酒的溫度也不能太高,否則會破壞其品質。
古人還發明了專門用來溫酒的溫酒器。關於溫酒器的記載,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商周時期的青銅冶煉技術相對成熟, 各種酒具、溫酒器具繁多,有爵、斝、角、觚、觶、壺、觥、尊、彝等,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商代獸面紋斝。隨著漢代漆器的興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漆制酒具廣受人們喜愛。到了清代,溫酒器具通常是壺的式樣,往往是大壺套小壺,大壺盛熱水,小壺盛酒,或小壺飲酒,大壺暖手,子母兩壺相得益彰。溫酒壺的材質一般為金、銀、錫、銅、瓷等,銅、錫質的壺傳熱較快,瓷質的壺傳熱較慢。
中國最早的藥酒
酒是中藥很好的溶媒,將中藥浸制在酒中,藥效更易發揮。酒性溫而味辛,溫能祛寒、疏導,辛能發散,所以酒具有通血脈、行藥勢的功效。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酒,百藥之長。」隨著醫藥知識的不斷豐富,用藥經驗和藥物品種的日益增多,人們又從單純用酒治病,發展到製造藥酒。
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湯液醪醴論篇」,「湯液」就是現在的湯藥煎劑,而「醪醴」則是指藥酒。1973 年,馬王堆3 號漢墓出土了《五十二病方》,其中有用藥酒治療癰疽、蛇傷等疾病的內容,這被公認為中國最早的藥酒記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列舉了69 種不同功效的藥酒,如五加皮酒可以「去一切風濕痿痹,壯筋骨,填精髓」;當歸酒可以「和血脈,壯筋骨,止諸痛,調經」;人參酒可以「補中益氣, 通治諸虛」;黃精酒可以「壯筋骨,益精髓,烏白髮」等。
《飲膳正要》記載了枸杞酒的製作及服用方法:準備枸杞60 克、白酒500 毫升,將枸杞洗淨碾碎,置於乾淨瓶中,倒入白酒,加蓋密封,放於陰涼乾燥處。每日或隔日搖動數下,經12日後, 靜置澄清,即可飲用。此酒有滋腎養肝、補精壯陽的功效。服用方法為每日早、晚各1 次,每次飲服10~15毫升。
酒常為藥引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詳細且生動地描述了一個案例。唐相國寺僧允惠患「癲疾失心」病,半年來,遍求名家醫藥,均不見效。其兄經人介紹到孫思邈處,詳述弟弟的症, 求孫思邈診治。孫思邈說:「今夜睡著,明後日便癒。」這人便哀求道:「請求您給開方,我們將報恩不忘。」孫思邈說:「我這裡有很鹹的食物,讓你弟弟吃了,等他渴的時候再來告訴我。」果然,其兄半夜來告,孫思邈帶上藥箱來到僧處,讓其兄找來溫酒一杯,調上朱砂、酸棗仁、乳香等藥讓僧飲服。這位寺僧服後睡了兩天兩夜,醒後病症全消。這個病案不僅生動地描述了孫思邈高超的醫術,更讓人看到他高尚的醫德,無論晝夜寒暑有求必至。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酒為藥引進行了高度概括: 「酒能引諸經,與附子相同。如利用其以引導他藥,可以通行一身之表, 至極高分。」
酒不能亂飲
在古代, 人們不但注重酒的品質,而且十分講究飲酒的環境和方法。例如,酒不能亂飲,只有在身體和情緒穩定的情況下才能飲用。身體不適、過分憂愁或盛怒之時,人們都不宜飲酒,否則會損害身體健康。
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寫道:「飲酒過多,喪身之源。」提示人們,切忌空腹飲酒,飲酒時應佐以營養價值較高的菜餚、水果等,並表示飲酒是一種境界頗高的藝術享受,內含許多學問。
古人喝酒喜歡輕酌慢飲,講究情調,懂得禮儀。禮的繁體字「禮」,上面是「曲」,即釀酒原料;下麵是「豆」,即釀酒容器。禮從酒出,無酒不成禮。所以,逢年過節,親朋好友相聚時,我們應當向古人學習,養成文明飲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