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一家

/ 王海龍
    順筋正骨,骨正筋舒,這是傷科按摩的基本原則,充分體現了中醫五體辨證中筋骨不分的理念。
    中醫分科並不細,不外內外婦兒傷等, 這與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思維有關。一個好的中醫大夫,大多是全科的。只是到了近代,在西醫學的影響下,中醫竟也進行了細化分科。按摩也被分門別類地稱為了軟傷科或筋傷科。這也表明, 按摩在傷科疾病上有著獨到的優勢。
    傳統中醫的大傷科實際就是現代骨傷與筋傷的總合。傷科,就是筋骨損傷, 治療上因病情雖有正骨與緩筋的側重, 但密不可分。
    中醫傷科辨證,雖兼顧臟腑與經絡, 卻主要以五體部位和經筋絡屬為基本。人有筋、脈、肉、皮、骨五體,而傷科病的特點大多是筋骨損傷、經筋瘀滯。骨者, 內有腔隙, 外體堅固。骨與骨之間形成機關,構成可運動的關節。於是,骨關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骨骼系統,是支撐軀體的總框架,並成為運動的支點。同時,骨關節形成的腔孔也起到了保護臟器和骨髓的作用。筋者,靈樞經脈說:「筋為綱。」就是告訴我們,筋是支撐和形成人體形態的網織結構。且「諸筋者,皆屬於節」,附著於骨而聚集於關節。起著連接骨骼,約束關節,主持運動的作用。可見,二者無論從結構還是功能上都是不可分割的。一旦有疾,也必然是同治兼顧的。
    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按摩也正是根據以上理論,本著正骨緩筋,審症辨證的原則加以治療的。對於起病急,疼痛劇,甚至波及行動能力和精神狀態者, 治療當以正骨為先。此類病人常有歪肩斜胯,行走不利。觸之脊柱變形,相關椎體深壓痛明顯。此時若在關節錯位卡壓下鬆筋太過,反而會影響腰部整體結構的平衡,造成瘀無所去,內壓升高, 對治療不利。因此,應當本著「正筋先正骨,骨正筋自舒」的原則,把糾正腰椎錯縫,解除關節紊亂,改變骨關節內外諸結構相對關係為主法。常用的有斜扳法、旋轉復位法、牽引法等等。在糾偏減壓後,再行松解緩急的鬆筋法,就事半功倍了。

分享貼文

中國醫藥導報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AM08:30-PM18:00
聯絡電話
02-25676228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51號5樓之1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