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仲華(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主任醫師)
「醫生,頸椎反弓是怎麼回事?還能恢復嗎?」在門診中,不少患者拿著頸椎X 光片前來諮詢。人的頸椎呈現「C」形生理彎曲,如果沒有生理彎曲,甚至向相反方向彎曲,則被稱為反弓。頸椎反弓是頸椎病最常見的病理基礎。
隨著電子產品的廣泛使用,「低頭族」越來越多。經常低頭會導致頸椎壓力增加,使頸椎出現反弓、骨質增生等改變,從而引發頸椎病。緩解頸椎不適,除了要避免經常低頭,大家還可採用推拿、穴位按摩、中醫食療等方法,同時配合功能鍛煉。
中醫護頸方法多
頸椎牽引
頸椎牽引可擴大椎間隙、調整頸椎曲度、減輕神經根刺激、緩解疼痛症狀。大家可居家使用簡易充氣式頸椎牽引器,每日牽引1~2次, 時間以0.5小時為宜。需要注意的是,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走路有踩棉花感者)不宜採用此法。
推拿理筋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理筋手法可使頸部氣血通暢,血行而瘀散,氣行則痛止。操作方法:操作者用雙手掌根部,從患者頸部沿脊柱兩側按揉至腰部; 然後,用雙手拇指按揉患者頸後兩側10~20次; 最後,雙手提拿患者頸後、頸兩側及肩部肌肉8~10次。此法可舒筋活血、散瘀鎮痛,使病變處「肉鬆、筋順、骨正」。
穴位按摩
取風池穴、天柱穴、大椎穴、肩井穴、阿是穴(即疼痛處),用拇指指腹按揉,每穴3~5分鐘,每日1~2 次。大家亦可對上述穴位進行艾灸,灸至局部出現紅暈為度。按摩或艾灸上述穴位可起到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的作用。
風池穴:位於頸後枕骨下,兩個「大筋」外側緣的凹陷中,與耳垂平齊。
天柱穴:位於頸後,後髮際正中旁開1.3 寸(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或者拇指指間關節的寬度,為1 寸)處。
大椎穴:位於頸後,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肩井穴:位於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處。
頸托固定
適當限制頸椎活動,有利於改善頸椎反曲, 減輕組織水腫。頸托不僅可以固定頸椎,還可使頭頸適度後仰,改善頸椎曲度。需要注意的是,頸托可短時、間斷佩戴,不宜長時、長期使用。
中醫食療
取生薑20克、蔥白段(帶蔥鬚)20克、葛根粉3~4克。將生薑切片,與蔥白段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20分鐘,最後調入葛根粉及適量紅糖即可。此食療方具有祛風散寒、解肌升陽的功效。
功能鍛煉不可少
抱頭後伸
將頭抬高,挺直腰背,雙手抱住枕後部, 儘量使頭後伸,讓頸椎向後做抗阻運動。每次15~20下,每日2~3 次。此動作可增強頸後肌肉力量,有利於恢復頸椎生理曲度。
站立伸頸踮腳尖
取站立位,雙側手臂自然下垂,抬頭伸長頸部,挺胸收腹,不時踮起腳尖,頸椎、胸椎、腰椎呈一條直線,自然平靜呼吸。每次站5~10分鐘,每日2~3次。
後伸旋轉
取站立位或坐於靠背椅上,雙手叉腰,頸部適當後伸,然後緩慢向左、向右旋轉頭部。每次15~20下,每日2~3次。
托下頜抬頭
端坐,閉目,雙肘支撐於桌面上,雙手托住下頜,持續向上向後推舉頭頸部。每次3~5分鐘,每日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