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專科楊玲玲
為什麼有的人在戀愛中不僅能獲得滋養,還能給對方提供「情緒價值」,帶來安全感?
為什麼有的人能夠喜怒不形於色,儘管情緒在心中已經「翻江倒海」,感到壓抑委屈,但表面仍表現得「風平浪靜」?
為什麼有的人在一段關係中總是缺乏安全感,容易多疑或猜忌伴侶?
為什麼有的人堅持獨身,甚至恐懼建立戀愛關係?
這些與人們童年時建立的依戀模式密切相關,這些依戀模式會影響成年後親密關係的建立。根據一個人「回避親密」和「是否焦慮於被拋棄」的程度強弱,依戀模式可以分為4 種, 分別是安全型、焦慮型、回避型及混亂型。安全型
在童年期,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十分關注自己的需求,並能及時滿足。父母在身邊時,孩子既能享受與父母的互動,又能自己獨立玩耍。父母離開時,孩子雖然情緒低落,但相信父母會很快回來,並給予自己安撫。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會表現得溫暖有愛、安全感充足,能適應獨處,不會患得患失、擔心被拋棄,也不會抗拒戀人間的親密行為。他們能積極解決戀愛中的矛盾、爭執, 在伴侶有壓力時提供支援,當自己遇到壓力時, 也願意求助,是情緒穩定的伴侶。
焦慮型
在童年期,孩子感覺父母的回應斷斷續續, 無法確認自己是被無條件愛著的,缺乏安全感。這樣的孩子會很黏父母,自己玩耍時會時刻關注父母的動向,如果父母離開,他們會表現出強烈抗拒或大哭大叫。
由於從小缺少一個穩定溫暖的依戀對象,這類人成年後內心有空洞、破碎的感覺,情緒敏感,容易患得患失,總想尋找一個能陪伴、安慰自己的人。在親密關係中,他們常常渴望與伴侶產生強烈的情感聯結,會時刻關注伴侶的一舉一動,否則就會感到異常孤獨。
回避型
如果兒時遭受了父母的拒絕、敵對、苛責或者情感忽視,孩子會覺得父母疏離而冷漠,難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了避免痛苦,孩子會把情感壓抑在內心,不期待父母回應、支持。父母離開後,孩子即使內心波動,但仍表現得冷漠。
這類人成年後,雖然內心渴望愛,但又害怕、回避深度的情感聯結,隨時隨地都準備「全身而退」。在親密關係中,他們很難信任伴侶, 強調私人空間,既不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希望伴侶對自己產生情感依賴。在戀情進展到穩定階段後,他們也可能表現出冷漠和退縮,常常會告訴自己不能在關係中陷得太深,關係深入之後反而更想逃避。
混亂型
在童年期,孩子感到自己的需求不僅得不到滿足,甚至還被父母忽視、遠離、暴力對待等, 孩子對親密關係產生抗拒,無法建立穩固的情感依戀。孩子與父母之間總是發生衝突,父母離開時,孩子會慌亂;父母回來時,孩子卻又不知所措,可能會一邊尋求安撫,一邊又極力反抗,行為反復無常。
這種類型的依戀者兼具焦慮型和回避型的特點,極度缺乏安全感,無法與人建立長久的親密關係。他們對於親密關係始終抱著質疑和不信任的態度,內心矛盾。伴侶靠得太近時,他們會表現出抗拒和回避;但對方稍微冷漠,他們又會感到焦慮不安,害怕對方離開。
人的依戀模式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即使童年沒有安全型的依戀對象,在長大後,也可以被更積極的關係所替代。我們可以通過心理成長, 必要時接受心理諮詢,慢慢建立起不同於童年期的全新關係,修正和發展依戀模式,帶著信任和伴侶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