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皮膚科) 胡博 楊碧蓮
瘙癢未必是病,但癢起來真要命。持續、劇烈的瘙癢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從中醫角度來說,瘙癢的病因主要包括風、濕、火、燥、蟲、虛和瘀等。針對不同的病因,採取不同的治法,可有效緩解瘙癢。
風邪致癢
特點為瘙癢位置不固定,時有時無。外感風邪包括外感風寒之邪和外感風熱之邪。屬風寒者,皮色多不紅或淡紅,遇寒加重,遇熱緩解; 屬風熱者,皮色多鮮紅,遇熱加重,遇冷減輕。內生之風多為肝風內動,患者大多會有情志表現,比如煩躁易怒、情緒不寧等。
治療以祛風止癢為主,常用杭菊花、防風、荊芥、蒼耳子等。其中偏於寒者,加麻黃、桂枝、羌活、細辛、辛夷等;偏於熱者,加丹皮、浮萍、連翹、薄荷、蟬蛻等;與情志相關者,加天冬、柴胡、龜板等。
濕邪致癢
特點為病情纏綿難癒,症狀容易反覆,在梅雨季節或潮濕環境中瘙癢加重。濕邪致癢包括濕熱致癢和寒濕致癢。屬濕熱者,瘙癢部位多有滲液及鮮紅色皮疹;屬寒濕者,往往瘙癢相對較輕,可伴有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脾陽不振的表現。
治療以除濕止癢為主,常用藿香、佩蘭、薏苡仁、蒼朮、地膚子等。濕熱相兼者可選用苦參、滑石、茵陳、萹蓄、金錢草等;寒濕相兼者可選用細辛、路路通、藿香等。
火邪致癢
特點為起病迅速,皮膚出現紅腫,痛癢並作, 多發於頭面部,可伴有口咽乾燥、小便短赤、高熱及各種出血症狀。
治療以清熱瀉火止癢為主,常用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參、黃芩、黃連、龍膽草、連翹等。熱盛化毒者,可加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紫花地丁等。
燥邪致癢
燥邪導致的瘙癢多見於秋冬季。燥邪致癢者除了瘙癢症狀,還可見口鼻乾燥、咽乾口渴、皮膚脫屑、皸裂,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等。
治療以潤燥止癢為主,常用天冬、麥冬、山藥、沙苑子、枸杞子、乾地黃、合歡皮、白芍、地骨皮、夜交藤等。
蟲毒致癢
此類瘙癢多見於疥瘡、蟎蟲性皮炎、陰虱病、足癬等,表現為奇癢難忍,入夜尤甚。通過肉眼觀察或實驗室檢查可發現蟲卵或蟲體。
治療以殺蟲止癢為主,內服常用使君子、檳榔、雷丸、榧子、南瓜子等。外用可選蛇床子、雄黃、土槿皮、輕粉、枯礬、硫黃等。
因瘀而癢
特點為瘙癢位置較局限,瘀停日久者可見皮膚粗糙增厚,中醫稱為「肌膚甲錯」。此類瘙癢多見於外傷或老年患者。
治療以化瘀止癢為主。瘀而兼熱者,可用具有清熱涼血作用的藥物,如生地、丹皮、地榆、赤芍、槐花;瘀而兼寒者,可用三七、當歸、澤蘭、川芎、蘇木、血竭等。
因虛而癢
此類瘙癢多見於年老體弱或長期生活不規律的人群,一般有陽虛、陰虛、氣虛、血虛之分。陽虛者症見畏寒肢冷,瘙癢較輕卻纏綿難癒;陰虛者症見潮熱、盜汗、手足心熱等,瘙癢症狀較陽虛者明顯;氣血虧虛者常瘙癢反覆發作,位置不固定,同時伴有乏力倦怠、皮膚乾燥脫屑等表現。
治療以補虛止癢為主。陽虛者可用附子、肉桂、山萸肉等;陰虛者可用石斛、天冬、麥冬、沙參、生地黃等;氣血虧虛者可用益氣養血之品,如黃耆、人參、熟地黃、阿膠等。
日常調護注意四點
在瘙癢調護方面,大家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出現瘙癢症狀時,要避免搔抓,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2. 針對局限性瘙癢,可以使用外用藥物進行干預。若瘙癢面積較大或反復發作,不要盲目用藥,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3. 秋冬季、老年性皮膚瘙癢往往與皮膚乾燥有關,要及時外塗乳劑、油性潤膚劑等。
4. 保證作息規律、飲食有度、適量活動,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養生保健的不變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