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治胃病的臨床用藥(一)

/王唯丞 (中國大陸執業中醫師)
 隨著現代人在飲食和生活作息上的習慣越來越不固定,患有胃部疾病的人口也逐年增加。有些慢性胃部疾病因較為頑固、難處理,在長期發展後容易形成胃癌的溫床,其中尤以「慢性萎縮性胃炎」最為知名。對此,西醫一般會以四聯療法進行治療,惟此病的預後仍相當不佳,通常一經確診即會被視為胃癌病變的前兆。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脾跟胃是後天之氣的根本,對於中氣的運轉以及水分的代謝與兼顧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因此脾胃功能一旦出了問題,就像是我們的倉庫、能量來源有了缺口,不只容易導致消瘦,也可能造成百病叢生。故此,本文希望能從中醫藏象五行的觀點對胃部疾病進行分析,並提供用藥方面的建議,使患者免除長期胃病之苦。
一、脾胃與藏象五行
 以中醫而言,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有相對應的陰陽五行,而關於每個臟腑屬性、功能、作用以及相互關係的論述,即被稱為「藏象學說」。對於藏象學說的討論,有的人喜歡從臟腑的功能來切入、有的人則喜歡從臟腑的特質來切入;但是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來看,基本上都不離陰陽五行以及相生相剋的概念。
 本文主講的胃與脾在五行上都屬「土」,若以天干加以對應,則戊為胃土、己為脾土。又胃為腑、屬土中之陽,主受納;而脾為臟、屬土中之陰,主運化。其中,土中之陽的胃屬於十二正經中的足陽明胃經,因此其治療宜滋陰。相對地,土中之陰的脾也可以對應到足太陰脾經,因而脾的治療宜升陽。承接以上的觀點,後世歷代的醫家在處理胃跟脾時,總歸有兩個大原則:胃者要養胃陰、脾者則要升脾陽。儘管如此,以上僅為從屬性角度出發所建立的原則,不代表胃陽以及脾陰的問題仍不會出現。由於中醫是一個講求中和的學問,因而在治療的過程中,仍應留意物極必反的道理。
 了解胃與脾的屬性後,便可以利用五行中相生相剋及生化的概念來論述其問題。我們知道,天干跟其他的五行、干支會有所謂生化、相生、相剋的概念,以下便以「戊癸合化火」和「甲己合化土」兩組關係分別說明胃與脾的病因病理。
1.戊癸合化土
 如同上述所提,由於戊為胃土,因此有關胃部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戊癸合化火」這組關係來討論。以臟腑而言,此處的「癸」指的是腎水,因為腎為少陰之臟、也為水中之陰,故稱少陰經;又由於「腎為胃之關」,腎中的陽氣可以溫煦脾胃,故腎陽發動胃之燥性後便會合化成火之氣。中醫上有一種疾病叫做「五更瀉」,指患者在天亮的時候較容易拉肚子,其病因即是來自陽虛或腎陽不足所導致的脾胃虛。

分享貼文

中國醫藥導報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AM08:30-PM18:00
聯絡電話
02-25676228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51號5樓之1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