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難言之痔中醫有方

內容授權單位:中國醫藥導報

/李國棟(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肛腸中心主任)
 痔是肛管直腸末端的肛墊組織發生的病理改變和(或)異常移位,為臨床常見、多發病,男女老少均可罹患,青壯年高發,發病率約為67.9%
 痔屬中醫痔病的範疇,乃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內傷,或長期便秘、瀉痢日久、婦女妊娠,以及風、濕、燥、熱四氣相合,導致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交錯所致。
 俗話說,十人九痔。因此,對於痔病的預防保健和治療關乎大眾。筆者從醫近40年,採用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痔病,能達到痛苦小、療效佳、併發症少的理想效果。現將治療經驗初步總結如下:

對於早期出血、疼痛為主的內外痔,多採用保守治療,而傳統中醫辦法多、療效好。
內治法 口服地榆槐角丸等中成藥,或中藥辨證論治能夠對痔引起的出血、脫出、疼痛症狀有一定的療效,但並不能消滅痔核。
外治法 直接作用於局部,起效快捷。
1.熏洗法:具有活血消腫、止痛收斂的作用,適用於內痔脫出嵌頓、外痔腫痛,常用祛毒湯、五倍子湯、苦參湯等。藥物多選取五倍子30g、蛇床子30g、苦參30g、白芷15g、黃柏20g、野菊花20g、樸硝15g、紅藤20g 等。
2. 外敷法:用油膏、藥物等外塗患處或納入肛內,常用藥物有四黃膏、馬應龍痔瘡膏,具有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的功效,適用於內痔出血、脫出腫痛。3.肛門栓劑:可消炎止血止痛,適用於各期內痔或混合痔術後。如複方痔瘡栓、馬應龍痔瘡栓、化痔栓等,每晚睡前1枚納肛或換藥時納入肛內。

手術是根治痔病的主要方法,常見方法有:
1.消痔靈注射療法:
 該療法是由廣安門醫院史兆岐教授所發明。他根據酸可收斂,澀可固脫的中醫理論,從中藥五倍子中提取有效成分,並根據現代解剖學知識,提出四步注射法(即第一步注射直腸上動脈區,第二、三步注射黏膜下層和黏膜固有層,第四步注射洞狀靜脈區)治療各期內痔及混合痔的內痔脫出,該療法廉、簡、效、驗,已為上千萬痔病患者解除了痛苦。
2.環狀混合痔的改良術:
 環狀混合痔是混合痔手術最困難的類型,術後很容易水腫、疼痛。切除過多易造成肛門狹窄,切除過少則達不到手術目的。
 筆者根據上述情況在傳統外剝內紮術的基礎上,採用小切口、多切口分段結紮切除術或切除加注射術的辦法,既保留足夠的皮橋與黏膜橋防止術後狹窄,縮短癒合時間, 又達到儘量切除病灶、減少術後水腫等症狀的目的,且術後不影響美觀。
3.微創手術:
 適用於Ⅲ、Ⅳ期內痔,特別是環狀內痔或環狀混合痔。採用圓形吻合器,環形切除一段直腸下端黏膜後,使痔核懸吊於直腸壁,並阻斷痔上血管,使脫出痔核回縮到肛內。
 對於代表混合痔微創術的PPH術,筆者認為該手術方法需要準確把握適應證,不可盲目擴大其適用範圍。

混合痔術後常見的併發症有出血、局部水腫、疼痛,創面遷延難癒。針對這些併發症,筆者用中醫方法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比如術後及時運用潤腸通便、涼血止血中藥調理,減少術後出血的發生;運用院內製劑四黃膏外敷加祛毒湯熏洗,消除混合痔手術前後的水腫,療效確切;運用耳穴貼壓及長強穴埋線等中醫方法,大大減少患者術後疼痛的程度;針對肛腸科術後創面癒合較緩慢的情況,依據傳統中醫理論,提出活血生肌法和祛腐生肌法促進創面癒合的兩大主要治則,並研製出相應院內製劑生肌玉紅膏和生肌紅粉膏,術後進行選擇性用藥,大大縮短了創面的癒合時間。

分享貼文

中國醫藥導報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AM08:30-PM18:00
聯絡電話
02-25676228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51號5樓之1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