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尤穎康
近日,《當一位北大教授成為24 小時照護者》一文引發網友熱議。文中,北京大學胡泳教授講述了自己照護失智母親的故事,透過字裡行間,讀者可以真切感受到他的疲憊與無奈。
在照護失智老人時,照護者往往需要面對其異常的情緒波動和疾病的反復發作,不僅需要照護者付出大量的體力和精力,還需要他們具備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據調研報告指出,80.12%的照護者不得不一直看護患者,68.60%的照護者睡眠不足;65.43%的照護者由於看不到希望,承受的心理壓力很大。相關部門應支援養老機構開展「喘息服務」,給照護者「放個短假」,使他們得到必要的休息和調整。
受傳統觀念影響,不少子女認為將父母送進養老機構即是不孝。然而,隨著家庭結構趨於小型化,年輕人工作負荷加重,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子女們不僅在照護老人與應付工作之間陷入兩難局面,也承受著由此產生的沉重經濟負擔。
其實,機構養老既可以提供密切的生活照料、專業的醫療護理,減輕家庭成員的照護負擔,相對也更經濟。選擇機構養老所支付的費用,幾乎可以覆蓋就醫的交通住宿費、家庭護理費等。子女不妨視個人情況,將機構養老作為家庭養老的補充。
有子女擔心養老護理人員的專業程度。的確,他們的照護水準和悉心程度影響著老人的帶病生存期。中國大陸職業教育已開展「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失智老年人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被納入試點。目前,已有數萬人考取該證書,有望為更多失智老人家庭提供幫助。
資料顯示,多數老人不願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這就提示,國家發展機構養老需要堅持「就近就便」的原則,嵌入式融入老人的日常生活。比如,長者照護中心毗鄰社區建設,同時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提供上門巡診服務。如此,既減少了老人往返醫院的周折,也可讓其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治療,提高配合度。
應對老年疾病,需積極早診早治。為解決這一問題,相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早篩網路和服務體系。同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精神心理科可定期開展認知功能篩查與評估;社區心理工作者也可與患者家庭進行良性互動,鼓勵其積極面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