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牽全身 養生先養腸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腸道健康問題。這些小問題若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可能會對全身健康造成影響。因此,養護腸道是保持健康至關重要的一步,甚至有「養生先養腸道」的說法。

/ 安彥軍 皇菊連( 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脾胃病科)
中醫如何認識腸道
    中醫將腸道分為小腸和大腸。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
    小腸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兩個:一是受盛化物, 即接受胃腑下傳的食糜,並進一步消化食糜和吸收水穀精微;二是泌別清濁,即在消化食糜的過程中,將其分為水穀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
    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失調,可出現腹脹、腹痛等症狀;泌別清濁功能失常,可出現腸鳴、泄瀉等症狀。
    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也有兩個:一是傳化糟粕,即接受由小腸下傳的食物殘渣;二是主津, 即吸收食物殘渣中的多餘水分,形成糞便。大腸的生理功能失常,可表現為腸鳴、腹痛、泄瀉,或大便秘結,或裡急後重、下利膿血等。
    小腸和大腸的功能是脾胃功能的延伸。此外, 心與小腸互為表裡,肺與大腸互為表裡。所以, 腸道牽全身,我們要重視腸道健康。
好習慣養出好腸道
    想擁有健康的腸道,首先要從日常生活做起。
1. 起居有常,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注意均衡飲食,粗細搭配、葷素搭配,保證一定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的攝入,適當多吃芋頭、馬鈴薯、紅薯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少吃過度加工的肉類以及辛辣、油膩、生冷食物。另外,要注意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2. 避免久坐。
    久坐會影響腸道供血,減慢腸道蠕動速度。平時大家要進行適當運動,可做瑜伽、散步、練太極拳等。
3. 調暢情志,及時排解壓力。
    中醫認為,「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肢體」。七情太過,會影響臟腑功能,擾亂氣血運行。
   腸道是「情緒器官」,壓力過大、緊張、焦慮、抑鬱等,都會影響腸道功能,使人出現腹脹、腹痛、便秘、腹瀉等症狀。建議大家平時通過聽音樂、看書、與親人傾訴等方式調節情志。
養護腸道有妙招
    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大家還可通過按摩、艾灸、食療等方法,養護腸道。

艾灸
    艾灸通過對經絡穴位的溫熱刺激,可起到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消瘀散結、扶陽固脫等作用。大家平時可以艾灸商曲、大腸俞、天樞、大橫等穴位,調節腸道功能。
    商曲穴:此穴位於臍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處。艾灸商曲穴,可緩解腹痛、泄瀉、便秘等病症。
    大腸俞穴:此穴位於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艾灸大腸俞穴,可緩解腹脹、泄瀉、便秘、腰痛等病症。
    天樞穴:此穴位於臍中旁開2寸處。艾灸天樞穴,可疏調腸腑、理氣行滯,緩解腹脹、腹瀉、痛經等病症。
    大橫穴:此穴位於臍中旁開4 寸處。艾灸大橫穴,可溫中散寒、宣通腑氣,緩解腹痛、腹瀉、便秘等症狀。
腹部按摩
    按摩腹部可以刺激腹部的穴位和經絡,增強腸道功能,促進氣血運行。
    具體方法:取坐位或站立位,用兩掌交疊緊貼于腹部,從中脘穴(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到左側天樞穴,再到關元穴(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最後到右側天樞穴,環形按摩一周,每天按摩35分鐘。
注意:
1. 整個手掌貼於腹部,動作如揉麵團。
2. 力度由輕到重,速度緩慢而均勻。
3. 操作時靜心凝神,保持呼吸勻暢,切忌閉氣著力。
食療
為大家推薦兩個食療方:
山藥黑芝麻糊
   取山藥150克、黑芝麻50克;將黑芝麻用小火炒香,研磨成粉;將山藥洗淨切片,上鍋蒸熟,搗成泥,加入黑芝麻粉,攪拌均勻即可。
    此方具有補腎、益脾、潤腸等功效,可用於緩解脾虛食少、腸燥便秘等。
黑木耳拌豆芽
    取黃豆芽500克、黑木耳50克,鹽、香油、味精適量;將黃豆芽洗淨,黑木耳泡發、切絲; 將黃豆芽、黑木耳絲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煮熟,撈出,瀝乾水分,加適量香油、鹽、味精拌勻即可。
    此方中黃豆芽可清熱利濕、消腫除痹,黑木耳可清胃滌腸,適合一般人群食用。

分享貼文

中國醫藥導報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AM08:30-PM18:00
聯絡電話
02-25676228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51號5樓之1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