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治胃病的臨床用藥(二)

/王唯丞 (中國大陸執業中醫師)
2.甲己合化土
 除了胃部的討論之外,我們也可以按照同樣的道理來探討脾臟的問題。在天干五合中,有所謂「甲己合化土」的關係,而以臟腑觀之,則「甲」為膽,屬木且為木中之陽,在十二正經中屬足少陽膽經;而「己」為脾,屬土中之陰、至陰之臟,在十二正經中屬足太陰經。由於膽為十二經之主,主「中正」與「決斷」,因此膽有問題的人,較容易肝脾不和。又因為木會犯土,因此膽的問題長久下來也容易造成食慾不振、或因做事難以決斷從而憂思難眠。另外,從七情的角度來看,由於脾主憂思,因此一旦憂思難眠久了便會導致脾臟不好、吃不下東西,接著便會因脘腹中滿而形成胃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脾胃不和。以五行而言,此即膽之木性來伐脾之濕性並合化成土之氣,致此氣壅滯、阻塞。
 同理,當一個有病之甲或有病之木與有病的土合化成土,則該合化之土應為一種虛弱之土。由於土為金之母,在母病及子的作用之下,某些肝脾不和、脘腹中滿的人會開始有肺陰、肺津不足的現象,久而久之便導致喘息、咳嗽等問題。同樣地,假設合化之土此時過旺,也會影響到它所生的「庚金」。庚金對應到臟腑即為大腸,如果土過旺但含濕太過的話,則大腸也會產生易泄、便血、腹痛,甚至是濕阻中焦、嘔吐噁心等問題。在臨床上,現代人為何會因壓力而併發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或是克隆氏症,又或是腸胃不好的人在久病後為何容易肺功能衰退(如肺纖維化或是氣喘等),也都與甲己合化土的邏輯有著密切的關連。
而有關「甲己合化土」中各元素旺與弱對於疾病之影響,同樣也請讀者參閱以下圖表之說明
二、胃部疾病的用藥與治療
1. 制酸與修復傷口
 胃部疾病的發生經常來自於飲食影響或生活緊張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因此要處理相關問題,第一步即是制酸。制酸的目的在於避免胃酸分泌過多,因此在用藥上應選擇能中和胃酸者,像是海螵蛸(即烏賊骨)、蛤粉、酒炒過的芍藥以及酒炒過的延胡索等等。而若是罹患慢性的胃部發炎,胃的淺表及皮膜經常會隨著時間增加而受到損傷、形成傷口,因而需要進行收斂與修補。適用於修補傷口的藥包含白芨、白前、白薇、象貝母、牡蠣或瓦楞子等有收斂作用者,或像海螵蛸、蛤粉也都可以使用。這個階段的用藥有兩個要點,第一為抑制胃酸的分泌,第二則是讓既有的傷口透過修補得以形成膜來保護受傷的地方,幫身體爭取到一些自我修復的時間、也更容易治癒。

分享貼文

中國醫藥導報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AM08:30-PM18:00
聯絡電話
02-25676228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51號5樓之1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