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樟芝產業發展之現況與展望評析(1)

文/林宜信(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相傳台灣的原住民因長期有飲酒的習慣,引發了肝病問題。經由在山林間活動中,發現牛樟芝有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的功效。透過牛樟之也能改善肝病的問題,因而牛樟芝的神奇功效就在台灣民間加以口耳相傳。牛樟芝在民間已有超過兩百年以上的食用經驗,近20年來,台灣產、官、學相繼投入牛樟芝的醫學研究及市場拓展,牛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經過多年來的市場淬鍊與洗禮,已被認定為台灣獨有,且極具指標代表性的特殊真菌。

牛樟芝的研發應用與藥用價值

 牛樟芝的研發頗受關注,研究主題包括:癌症應用、護肝效果、慢性病改善及抗發炎衰老等。近年來亦有學者開始以牛樟芝對於新冠病毒的治療及預防進行相關的研究,開展了台灣牛樟芝應用的新潛力。國際上的期刊關於牛樟之的研究高達數百篇發表,而台灣的碩博士論文亦有數百篇的研究。因而,牛樟芝可說是台灣特有且極為昂貴的食用真菌。據筆者了解目前市面上牛樟相關的保健品,發現大部分企業較強調牛樟芝總三萜類含量,然而亦有少部分業者添加了非原生牛樟芝子實體中的三萜成分。其實牛樟芝子實體之所以有其珍貴性,就是在於三萜類化合物其有極高的藥理價值。

牛樟的應用與限制

 牛樟樹木材質堅硬,應用多元;台灣民間早期多用於建材及雕刻,也提煉成芳香精油。其後,牛樟芝的食用價值被發現之後,遭到大量盜採,一度瀕臨絕種。為了物種保育,台灣政府已將原生種牛樟樹列為一級國寶級保育樹種,嚴禁砍伐。除了政府已禁止砍伐牛樟樹之外,野生牛樟菇亦屬於牛樟樹的附屬產物,任意採摘買賣更是違法行為。
野生的牛樟芝生長十分緩慢,而受限於正宗的牛樟芝之子實體人工栽培不易等因素。因此,牛樟芝的藥用價值雖已被市場肯定,但在牛樟樹源受阻的現況之下,牛樟芝食用的研發與拓展也受到制約。因為,沒有了牛樟樹,哪來的牛樟芝產業。

牛樟芝的產業現況與突破

 各方業者們在牛樟樹源已稀缺的情況下,為了更將牛樟芝有效的普及,也做出的權宜之計。為了克服上述產業困境,在台灣產學研共同努力下,市場發展出了牛樟芝之椴木培植、太空包、固態培養、液態培養及皿培等多元替代方式。然而,產業界目前普遍認為牛樟椴木所培植出的牛樟芝子實體,其形態成分最接近野生的牛樟芝;至於椴木培植之外的方式,嚴格來說都只能稱作菌絲體,型態與成分仍遜於野生子實體。然而,若要發揮牛樟芝的食用保健及藥用價值。筆者認為仍應設法發展牛樟芝子實體為主,菌絲體為輔之牛樟產業研發方向。
 目前,市場上已有知名企業以造林的方式進行牛樟樹種復育。然而,牛樟樹至少要經過10~12年的生長期,才能用在牛樟芝的培植。而牛樟樹苗在生長過程中也會受到若干變數的影響。包括:病蟲害感染、環境濕度、種植坡度及施肥頻率等,這些變數也都關係到牛樟樹苗的生長速度及存活率。企業從牛樟樹實際造林,到最後的牛樟芝產業利用,常需花費數年。其間,企業所投入的土地營運、人事管理雜支、肥料蟲害防治及式維護支出。都會墊高企業的營運成本,造成企業投入龐大資金卻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效回收的風險。

期待新材料與新應用

 筆者服務於醫界及學界30餘年,展望牛樟芝的未來,筆者認為各界資源宜聚焦在新技術與新應用,此兩項方針有助於台灣牛樟芝產業之路能走得更長遠更寬廣。
 何謂新材料? 據筆者了解已有產學合作成果顕示:經由在牛樟芝的載體上進行有效突破,即以不同的物質替代傳統的牛樟椴木,模擬出牛樟椴木的型態結構。何謂新應用? 筆者認為就是在於牛樟芝有效成分的新應用探索。學術界對於三萜類內部成分結構,基本上已相當的了解,對於三萜類在各種人類疾病的應用也有豐富的研究。文獻顯示,牛樟芝的活性成分三萜類化合物( Triterpenoids)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新冠肺炎疫情自從2020年開始在全世界快速擴散,對於全球人類的生存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而人類未來也會面臨更多病菌抗藥性的威脅。所幸,近年來已有學者發現,牛樟芝三萜類化合物中的樟芝酸A(Antcin A)等成分,對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人體也具有相當的潛力,筆者認為這是很值得各方投入資源繼續深入研究的領域,謹此與大家分享!

分享貼文

中國醫藥導報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AM08:30-PM18:00
聯絡電話
02-25676228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51號5樓之1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