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大多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症,摔倒後極易發生骨折,尤其是髖關節骨折,它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
髖關節骨折的危害有哪些
髖關節位於軀幹與腿的連接處,是身體承重最大的關節。髖關節骨折包括股骨頸骨折、股骨頭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髖臼骨折等。一般情況下,髖關節發生骨折並不會直接致死,但患者長期臥床可能導致諸多併發症,如肺內感染、消化系統紊亂、泌尿系統感染、褥瘡等。
髖關節骨折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後,威脅老年人的第三大殺手。髖關節骨折若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患者一年後的生存率大約是50%,兩年內致死率最高可達80%。
冬季為何是骨折的高發期
冬季是骨折的高發期,這與冬季的氣候特點有關:
1.冬季天氣寒冷,人體血管收縮,肌肉、關節變得僵硬,使人的反應變慢。
2.冬季人們衣著相對臃腫,身體靈活性下降。
3.雨雪過後,道路結冰、濕滑。
4.老年人除骨質疏鬆症外,各器官出現退行性病變,器質性疾患增多,容易發生意外。
老年人如何防治髖關節骨折
防治髖關節骨折,老年人需做到以下幾點:
1.瞭解骨折的危險因素
凡有下列骨折危險因素者,應到醫院測量骨密度:有既往低能量骨折史、父母有髖部骨折史、目前依然吸煙、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有風濕性關節炎、有其他繼發性骨質疏鬆、酗酒。
2.補充鈣和維生素D
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除在飲食方面吃富含鈣及維生素D的食物外,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鈣片、維生素D2軟膠囊等。
3.預防跌倒
老年人出門應使用拐杖或者助行器,防止摔倒;儘量不要到人多的地方,防止被擠倒。
4.掌握摔倒後的正確姿勢
摔倒後,即使傷勢不重也不要馬上站起,謹防發生無移位嵌插型骨折。
5.首選手術治療
經手術固定後,患者便可做關節活動、翻身等動作,甚至可以下地行走。
避免長期臥床,以減少老年人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