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博學(中華中醫藥學會健康管理分會青年委員、黑龍江中醫藥學會神志病分會委員)、王唯丞(黑龍江省中醫藥學會神志病分會常務委員)
一、失眠症的定義:
現代人生活忙碌緊張,常常造成失眠,根據中國大陸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修訂版定義,所謂失眠症:是指持續相當長時間的對睡眠的質和量不滿意的狀況,不能以統計上的正常睡眠時間作為診斷失眠的主要標準。
對失眠有憂慮或恐懼心理可形成惡性循環,從而使症狀持續存在,如果失眠是某種精神障礙(如神經衰弱、抑鬱症)症狀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另診斷為失眠症。
以睡眠障礙為幾乎唯一的症狀,其他症狀均繼發於失眠,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後不易再睡,醒後感不適、疲乏或白天困倦;上述睡眠障礙每週至少發生三次,並持續一個月以上;失眠引起顯著的苦惱,或精神活動效率下降,或妨礙社會功能;不是任何一種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症狀的一部分。
在中醫失眠又稱「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眠」。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嚴重時則以徹夜不眠為特徵的一種病證。為常見於西醫學的「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貧血」等疾病中。
國際統一睡眠效率值公式
睡眠率= 實際入睡時間/上床至起床總時間×100%
WHO 分級:
Ⅰ級:睡眠率70~80%,睡眠尚可。
Ⅱ級:睡眠率60~70%,睡眠困難。
Ⅲ級:睡眠率50~60%,睡眠障礙。
Ⅳ級:睡眠率40~50%,中度睡眠障礙。
Ⅴ級:睡眠率30~40%,嚴重睡眠障礙。
二、失眠症的病因病機:
失眠症的原因甚多,就中醫臟腑辨證的理論而言,失眠症的主要病因病機在心,但亦涉及其他臟腑,如肝、脾、腎、膽,睡眠為心所主,心主神,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
主要病機:
臟腑功能紊亂,氣血虧虛,陰陽失調, 致神不安。在臨床類型上可分為:
1、心脾兩虛型:氣血不足,心神失養(飲食、思慮、勞傷)。
2、心膽氣虛型:心神不寧(體質、七情)。
3、陰虛火旺型:腎水不能上濟心火(體質、勞傷)。
4、肝鬱化火型:擾動心神(七情)。
5、痰熱型:內擾心神(飲食、思慮傷脾)。
三、失眠症的臨床表現:
1、心脾兩虛:常多夢易醒,伴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身疲乏力、面色不華、舌淡苔白、脈細弱。
2、心膽氣虛:常心悸膽怯、善驚多恐、夜寐多夢易驚、舌淡苔薄,脈弦細。
3、陰虛火旺:常心煩不寐、或時寐時醒、手足心熱、頭暈耳鳴、心悸、健忘、顴紅潮熱、口乾少津、舌紅苔少、脈細數。
4、肝鬱化火:常心煩不能入睡,煩躁易怒、胸悶脅痛、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苦、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5、痰熱內擾:常睡眠不安、心煩懊惱、胸悶脘痞、口苦痰多、頭暈目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四、中醫腧穴按摩在緩解失眠症中的作用:
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中醫可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
因此腧穴在中醫治療失眠症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臨床上可以改善失眠症的腧穴眾多,在此筆者對不同的穴位現將其可以有效緩解的失眠症進行了總結如下,提供失眠者不妨自行按摩點壓來做調理:
4.1 百會穴:
位於頭頂部兩耳尖直上,屬督脈足太陽之會,入絡於腦,清頭目甯神智,有助改善失眠。
4.2 神門穴:
位在手腕橫紋尺側端,為治失眠症之要穴。
4.3 神庭穴:
位在頭部前額髮際處0.5吋(大約一小指),該穴有安定神經、緩解情緒緊繃。
4.4 內關穴:
位在手腕橫紋上2寸(大約三橫指),可鎮靜寧神定志,疏胸開鬱除煩緩解失眠、癔病。
4.5 翳風穴:
位在耳垂後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為治失眠症之要穴。
4.6 安眠穴:
屬於經外奇穴,位在翳風穴和風池穴連線的中點,可以緩解頭痛、眩暈為治失眠症之要穴。
4.7 太衝穴:
位在足背第一、二趾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可以緩解脅肋痛、頭痛、目眩,達到息風寧神的功效。
4.8 三陰交穴:
位在內踝尖上3寸(大約四橫指),脛骨內側緣後方,有調理脾、肝、腎臟足三陰經之效,並能有效改善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