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採訪.撰文/金麗萍圖/鄭清影.富邦金控提供
在歷史的洪流中,瘟疫(傳染病毒)從來就不是新鮮事;而有錢的商人,也往往不會自外於抗疫工作;只是,古今中外,著力點不同。
—胡氏新藥「闢瘟丹」 贏得神藥名號—
在清朝,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抗疫策略,就是敦聘老中醫劉善財成立中藥行。1878年,胡雪巖在浙江杭州創辦的「胡慶餘堂雪記國藥號」正式開張。由劉善財主持研發成藥;之後,陸續研製出「闢瘟丹」、「諸葛行軍散」等藥品,成為當時的抗疫良方。慶餘堂並與北京的同仁堂,享有「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的稱號。
當時,甚至在上海的洋人也前來求助胡雪巖;一時之間,「闢瘟丹」聲名大噪,進而贏得「神藥」之稱。
—中藥廠打世界杯 具嚴重規模障礙—
143年後的今天,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主流醫學的抗疫策略,靠的是疫苗。連帶地,企業的抗疫行動,也繞著疫苗打轉;今年5月間,疫情緊繃、疫苗缺缺。鴻海、台積電……紛紛出面,搶買疫苗,準備捐贈國家。現今,面對疫情,台灣也推出了抗疫神藥: 「台灣清冠一號」、「台灣清冠二號」,並成為總統蔡英文口中的「台灣之光」。
「台灣之光」如何照亮世界?
-先讓大老闆有感-
「台灣清冠一號」授權的中藥業者,雖是符合國家品質規範的GMP 藥廠,但比起富可敵國、動輒資本規模上千億、資產規模達上兆的「台灣50」而言,均屬小型企業;如果,再對照美國輝瑞、諾華、葛蘭素等國際大藥廠,更突顯本土中藥廠具有嚴重的規模障礙。
所以,「台灣之光」如何照亮世界?「清冠一號」不只需要商標、專利、藥廠……,更需要規模化;那麼,以療效服人,讓財金大老們有感,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