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兒脾胃不和的問題

/李海霞(湖南省兒童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

 日常生活中,筆者經常聽到家長提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胃不和則臥不安等關於脾胃不和的一些說法,但他們大多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下面就從中醫的角度為您分析一下。
引起脾胃不和的原因是什麼
 小兒脾胃的生理特點為脾常不足,出現脾胃不和,多因乳食不當,飲食過多或過多攝入生冷、油膩的食物而損傷脾胃所致。由於小兒對營養物質需求高,但虛弱的脾胃功能與生長發育需要較多的營養物質形成供需矛盾。加之輔食添加以及疾病用藥等因素,使小兒脾胃極易受到損傷,導致脾失健運,水反為濕,穀反為滯,食濕困阻,脾胃氣機不暢,不能布化水穀精微,從而產生濕熱、食積、血瘀、痰濁等病理變化。

小兒脾胃不和主要包括平和質、脾虛質、痰濕質、特稟質、熱盛質等幾種類型,其中脾虛質和痰濕質最多見。
偏脾虛質
 小兒脾常不足,若脾胃虛弱,未及時調理,可能會出現形體瘦弱、面色偏黃、肌肉鬆散、毛髮稀疏、黃軟、少澤,口唇、爪甲色淡,健忘,食慾不振、偏食、偶爾多食後則脘腹飽脹、易疲乏、夜眠不安、大便易溏、舌質淡胖、或舌邊有齒印、或有白膩苔、或有地圖舌、脈浮緩等表現。
偏痰濕質
 小兒過食寒涼或受疾病影響,導致脾胃運化水濕受阻,津液過剩,引發頭身困重、皮膚色白、易犯困、易疲倦、稍動則汗出、手腳不溫、舌偏紅、舌苔量少等一系列表現。

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五官、膚色及一些生活細節,或許就能發現脾胃不和的問題。
1.面色
 若脾胃虛弱,無法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則小兒會表現為面色黯淡萎黃,或面部有青筋,常有食慾減退、腹脹,伴腹瀉、噁心、嘔吐等。
2.口唇
 中醫講,脾之華在唇,脾主涎,脾胃之氣充足,則唇色紅潤、濕潤有光澤,涎液正常輸布,參與吞咽和消化;若脾胃不和,則會出現口唇乾燥、色淡無光,甚至脫皮皸裂,涎液布散失常,則常溢出,表現為口水多,流不止。
3.肌肉
 脾主四肢肌肉。若脾胃虛弱,脾失健運,則四肢肌肉鬆軟、動則無力,容易疲勞。
4.睡眠
 小兒脾胃不和,也會影響睡眠,出現夜啼、易驚醒,伴納少、腹脹等;較大患兒可出現入睡困難、夢多,常伴口氣重、腹脹滿、大便秘結等。

兒乳食內積引起的脾胃不和,常表現為噁心、嘔吐。嘔吐物多為酸臭乳塊或夾有不消化的食物,多伴有腹脹、口臭、不思飲食、大便乾或瀉下臭穢等。對於這種脾胃不和的小兒,可給予消乳丸,溫開水調服;對於較大患兒,可給予保和丸,以消食、化積、通便。另外,也可以配合一些簡單的日常調護方法:
1.推脾經
 用左手握小兒之左手,用右手拇指螺紋面貼在小兒拇指螺紋面上,從指尖至指根推摩,推100300次。此法具有健脾補虛的功效。
2.摩腹
 手掌按在腹部,圍繞肚臍,以其至劍突為半徑揉腹,順時針揉1分鐘,逆時針揉1分鐘。此法有調理脾胃、補益氣血的功效。
3.捏脊
 俯臥位,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前半段,然後頂住患兒皮膚,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同時向上撚動,自尾椎兩旁(脊柱兩側)雙手交替向前推動至大椎穴(脖後突出位)兩旁。此法有健脾助運、調和氣血陰陽的功效。
4.按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凹陷中。使小兒直腿或屈膝,用左手托其膝部,右拇指掐穴上,掐後揉之,按揉50100次。此法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功效。

1.飲食宜忌

 小兒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平時以軟爛等易消化食物為主。宜食味甘偏溫、有補脾、滲濕作用的食物,如熟藕、豇豆、胡蘿蔔、香菇、牛肉、雞肉、鱖魚、大棗、山藥、茯苓、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等。忌食或慎食性質偏寒涼、過於油膩、易損傷脾胃的食物,如苦瓜、柿子、香蕉、西瓜、螃蟹、白蘿蔔等。
2.起居調護
 注意保暖,防止勞汗當風、外邪侵襲;保證充足、高品質的睡眠,作息規律;保持心情舒暢,小兒進食時家長不批評,避免哭鬧進食;勞逸結合,鼓勵多到戶外活動。MEDICAL REPORT

分享貼文

中國醫藥導報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AM08:30-PM18:00
聯絡電話
02-25676228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51號5樓之1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

傳真 02-25682454
E-MAIL [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