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伯堂(哈爾濱醫科大學心理學博士)
9月開學季,結束了一個假期的照顧,孫輩返校上學是件好事,但有許多老人卻感到十分焦慮、失魂落魄,以致正常的飲食和睡眠都受到了影響,只有再次見到孫輩們才會開心起來。這些老人可能患上了「孫輩分離綜合徵」。
-想孫子想出了病-
今年七旬的王大媽,一直享受兒孫繞膝的歡樂時光。小孫子壯壯由她從小帶大,祖孫間的感情非常深。今年壯壯高考考上了心儀的大學,全家人都非常高興,唯有王大媽黯然神傷。壯壯開學住校後,王大媽開始變得少言寡語,經常丟三落四,整天面對窗外發呆,擔心孫子在外地是否安全,飯菜是否可口,能不能照顧好自己?
其實像王大媽這樣的老人,還真不在少數。「孫輩分離綜合徵」是一種分離性焦慮,是指與孫輩分別後,老人所產生的失落感、不適感、寡言少語、悶悶不樂,甚至焦慮和抑鬱等症狀的集合。這些不良情緒如不能及時化解,將對老人的健康造成影響。
分離性焦慮原本多發於學齡期兒童,表現為與所依戀的親人分離時出現哭鬧、不安、焦躁。而如今,老人患分離性焦慮的比例卻不斷增高。
老人因何分離焦慮
老人為什麼會有這種異常的表現呢?
-第一是隔代教養-
根據中國老齡中心的調查,在大陸,老年人幫助兒女照看孫輩的比例高達66.47%。兩歲半以前的兒童,超過60%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護,其中有30%的兒童甚至直接被放在老人家裡撫養。很多老人看管孫輩時,對孩子產生了強烈的依賴,他們渴望孩子時時「黏」著自己,以「除了我,誰也帶不好孩子」為榮,驕傲地認為自己在孫輩生命中扮演的角色遠比孩子的父母更重要。
-第二是孤獨-
隨著年齡增大和軀體疾病的增多,老人愈加渴望兒女能對自己噓寒問暖。如果子女沒有更多的時間陪在身邊、與其交流,就很容易產生被忽視的感覺。長期陪伴身邊的孫輩一旦離開,老人常常難以適應,失落感、孤獨感油然而生,進而產生抑鬱、焦慮等更加嚴重的負面情緒。
-第三是自我老化-
老年人除了身體各器官功能在逐步老化,心理活動也常常陷入衰老之中。研究表明,老年人分離性焦慮和依賴心理的副作用很大,會由此衍生一系列消極狀態,包括對生活無情趣,對未來失去信心,對別人不信任等。這種消極狀態對健康危害極大,會加快各臟器功能的衰退,致使行動遲緩、精神呆滯、憂鬱自卑等。
美國的老年心理學者研究發現,老年人退休後依賴心重、黏人,不僅給家人帶來困擾,也將加快自身衰老進程,引發各種疾病,甚至出現早老性癡呆。而老年人在看護孫輩的過程中重新獲得了生活的意義,身邊有茁壯成長的隔代人,老人也深受感染,重新體驗到生命的活力。與孫輩分離後,這種輕鬆向上氛圍陡然消失,面對巨大的落差,老人的心理會再次老化。………………….文章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