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授權單位:中國醫藥導報
作者:金麗萍 攝影:鄭清影
順勢鬆綁法規 釋出千倍銷售力道
新南向計畫國家預算投報率的表現,令人憂心;但防疫、中藥、農業,卻出現躍升契機;其中,市場動能鎖在法規條文內的中藥商機,尤具爆發力;而廣開中醫藥新南向市場之鑰,顯然握在自家人手裡。
新南向計畫靠防疫、中藥和農業贏回來
在4月12日立法院召開的『「新南向」政策5年總體檢』報告呈現, 「防疫」、「農產品」是兩大亮點。根據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回覆劉建國立委的提問表示,在「醫衛新南向」政策推動下,民國108出口醫衛產品至新南向七國的成長率為7.5%,至民國109年前三季,成長率更達8.2%;顯然,醫衛產品出口新南向國家市場的表現,優於整體出口成長率5.8%。
中藥賺外匯尤具爆發力
中藥攻佔新南向市場,顯然更具爆發力。衛福部在所提供資料中援引經濟部國貿局統計數據說明,民國108年,我國中藥製劑外銷新南向國家的出口值達1,052萬美元,相較於民國106年推動新南向計畫前,成長13%,也明顯優於整體出口新南向國家的成長表現。
取得藥證插旗市場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根據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政府所提供的資訊,截至民國109年7月,台灣共有23家中藥GMP廠取得馬來西亞1,034張傳統藥品許可證,較新南向計畫推動前,增加412張藥證;另有9家中藥GMP 廠,領有新加坡2,916張中藥許可證,較新南向計畫推動前增加85張。
從暗處打拚到明處發光
從暗處打拚到明處發光
取得藥證,如同插旗市場;接下來,就是一步步收割戰果。一場橫掃全球的新冠疫情,打亂市場秩序,迫使政府的施政順序重整調整。向來不受重視的中醫藥產業,靠著一群中小企業暗自努力;現在,開始出現於政策光譜上;尤有甚者,更被期待站在既有的基礎上,成為新南向政策的強棒。
農業中醫藥強力後盾
農業中醫藥強力後盾
農業,在新南向計畫中,也表現不俗。事實上,在「國家大中醫藥發展藍圖」中,農業是不可或缺的環節。總統府國策顧問、同時也是中醫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柯富揚強調,《中醫藥發展法》的子法規「奬勵本土中草藥種植」,對中醫藥發展至關重要。柯富揚認為,台灣農業的精湛技術,應藉由農委會、衛福部、科技部,以及原委會等單位,進行跨部會整合,應用於中藥培植。同時,由精緻農業架構出中藥產業鏈,不只供應國內所需,甚至進一步外銷,提供國際友人更安全,更有效,更優質的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