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新宇(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
基於對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精深研究,在仲景方劑運用方面具有一些獨到的經驗與感悟,尤其在經方起沉屙、救治危急重症以及疑難雜症等方面獨具特色。
── 看病辨陰陽 陽氣很重要 ──
從中醫醫療專業學士到《金匱要略》專業碩士,再到《中醫診斷學》博士,筆者師從多位名醫大家,從學習經典到從事中醫醫、教、研工作,與經方打了幾十年的交道,並在尋求治則與治法的科學性以及用藥配伍的規律性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孔子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存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對於陰陽之道的認識,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因為陰陽之道無所不在,可以說貫穿於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全過程。
筆者認為對中醫陰陽的理解,也可以說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層次。《周易‧繫辭》說: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個道、一個器,是中國傳統文化認識問題的兩個不同層次。
「器」就是所謂有形質、有結構的東西,也就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故稱作「形而下」。
「道」就是那些無形的東西,故稱作「形而上」。從道和器這兩個層面上認識陰陽,需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大道至簡,而陰陽之道就是至簡之道。按照《易經》乾、坤二卦的精神,決定了陰陽兩者陽為主導、陰為從屬的主從關係。
我們需要道法自然,充分認識人體陽氣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同樣按照《易經》的精神,陽氣的強弱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同,十二辟卦實質上就是說陽氣生、長、收、藏的過程,人的一日、一年、一生實際上也是效法自然,亦是陽氣生長盛衰的過程。隨著一日時間的不同,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與之適應。
── 經方用得好 效果很明顯 ──
《傷寒論》《金匱要略》是古代醫聖張仲景所撰,被尊為中醫經典。一千多年來,這些典籍一直指導中醫臨床實踐,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書中之方被尊稱為「經方」,應用於臨床,每每療效卓著。
張仲景著作所體現的中醫治則與治法,蘊含了科學性與靈活性,記錄了先人豐富可信的臨床經驗,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深入整理、發掘、研究和廣泛運用經方,對發展張仲景的學術思想和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 清熱損陽氣 用時需審慎 ──
熟悉張仲景經方的人,大多知道其中大部分方子是溫法的應用,也有寒熱並調和清熱攻下的。溫法是經方應用的主線,具有治本作用,如桂枝湯是群方之祖,運用最為廣泛,不僅調和營衛,還可調和陰陽,辨證應用可以治療內外婦兒等諸多疑難雜病。
對《傷寒論》原著仔細分析可知,四逆湯類方除少陰篇廣泛應用以外,其餘各篇均使用四逆湯,可知四逆湯主治少陰病的元陽虛脫證。但在六經病的各個階段,或外感疾病的進展階段,隨時都可能耗竭人體的元陽元陰,都有使用四逆湯的指徵。陽氣是生命的動力,又是抗病的主力,故凡外感寒邪、正氣不足以驅邪外出者,皆可用此方助陽氣。
如今不少中醫動不動就清熱、清熱再清熱,只要是炎症、是感染就用,筆者認為這背離了張仲景的辨證治療思想。清熱是權宜之計,只能治標,如果長期使用清熱藥和抗生素,會不斷損傷陽氣,有些重症患者因此致陽氣衰竭而亡。
這些治法是受到西醫抗病毒、抗細菌以及消炎方法的影響,以為只有清熱才可達到抗病毒、抗細菌的目的。其實,很多由病毒、細菌引起的病證屬中醫陰寒證的範圍,按照中醫的理論,只有使用溫法才行。筆者一般用麻黃湯原方治療風寒感冒,因其有辛溫、發汗、解表作用,服用兩三劑藥後即可好轉甚至痊癒。
《內經》所云「謹熟陰陽,無與眾謀」,就是強調一個好醫生要懂得陰陽,要知道陰陽輕重,看病才能成竹在胸。如果沒有取得好的療效,不是中醫沒療效,而是醫生對陰陽理解不透,辨證識證不準,以致用藥治療不準確,劑量不到位。從陰陽著手,科學合理運用經方,不管是心腦血管疾病,還是普通疾病,一樣卓有成效。